备用视频
主讲:印正居士
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佛说观无量寿经》
现在我们一起来受持三归
五戒居士存愿 ,我弟子印正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
皈依僧,净而无染(三遍)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掀开经本
我们现在探讨
【次当想水 欲想水者 极乐国土 有八池水
一 一池水 七宝所成
其宝柔软 从如意珠王生
分为十四支 一 一支 作七宝妙色
黄金为渠 渠下皆以 杂色金刚
以为底沙 一一水中 有六十亿七宝莲华
一 一莲华 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 流注华间 寻树上下 其声微妙
演说苦 空 无常 无我诸波罗密
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如意珠王 涌出金色
微妙光明 其光化为百宝色鸟
和鸣哀雅 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 名第五观】
第五观,佛让我们做八功德水想,
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
修净土的大众都很耳熟,
耳熟,喜欢观想的同修,就用七宝池 八功德水,来收摄自己的乱心。
在诸的观想法门当中,观想极乐世界的一草一木,泉池流水,种种景物,最容易 。
说最容易,佛在这里把你要观想的景物,说的很明白,不模糊。
说容易,能帮助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哪个法门修行程度再高,不如到极乐世界去成就高,这是祖师大德与修行大众,共同实践出来的。
喜欢观想,就观想极乐世界,佛叫我们做观的对象。
我们看经文
【一一池水 七宝所成】
水是宝物成就的,这句经文听起来很难懂很抽象,
因为我们对极乐世界的水, 从何处而来,不知道,
只看到我们这里的水,是从空中降下来的,底下涌出来的,是有源头可寻的。
所以这句经文听起来难懂,是我们不知道水的来由在哪里。
【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这是极乐世界的七宝,七只是一个大略的数字。
宝物哪止有七种呢,
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水怎么会是这些东西成就的。
难道是它们融化以后变成了水吗?
水在我们这里众所周知,天空下雨下雪,这个雨雪降到地面上,就形成了水。
水多了,积成湖泊与大江大海,而水在空中是如何形成的,科学界有自己的说法,说的也很有道理。
空气里面的水分,遇到寒冷就凝结成形。
在空中下雨又下雾,带水的云或者雾越来越重
带不动了,这个水自然就降下来。
在夏天为雨,在冬天为雪。
地面上的水是这样形成的,落在地面上以后 ,土壤把他吸收起来,储存起来,遇到阳光照射。
水又变成蒸汽,升到虚空,升到虚空,又来一次新的循环,这是现代人对水形成的解释。
但最原始的水是怎么来的?
这样追溯下去,话就很多 就很长了。
从《释迦方志》上,我们看到地球形成以后,原本就无水。
水是地球上天工自成的营养成分。
因为有水,就有了植物,就有了动物。
所以呢,最原始的水,还是地球本来就带的。
我们将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归纳为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互相抑制,互相成长。
他是地球本来就存在的,天然的东西。
我们这样一想呢,极乐世界的七宝池里面的八功德水,也是众生自性所具有的。
众生需要,他就出现,跟我们地球上一样,众生需要水,就有水。
有的星球上,众生不需要水,他就没有水,像太阳上,太阳是个大火球,他整天在燃烧,
太阳上面没有水,
但是不能说他上面就没有生物,有些生物他就喜欢这样高的温度,
就适应在如此高的温度里面生存,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佛在这里说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为七宝成就,这是高等的科学。
我们参不透,但不能否认,有一点我们听起来非常的玄妙,但是能想象来。
八池,这八个池子每一池,都是七宝做成的。
池底呢,铺的是金沙,池沿是美玉砌成,池边的走廊是黄金铺就。
那也就是说当宝池形成的时候,自然就有八德水充满其中,这不是人工灌注的水,也不是天空落下的水,水与七宝池同时存在,是从七宝池,自然生出来的。
这样一说,我们略微能够参透一点点,因为极乐世界到处是自动化,高级科学。
我们吃饭的七宝钵器不也这样吗
当修行人想要吃东西的念头,起来以后,七宝钵器就自然出现在眼前,而且装着各人喜欢的食物,不需要的时候钵器与食物,都不见了。
极乐世界的大众想穿什么衣服,理想的衣服马上就在身上,不喜欢的这件衣服,想穿另一件。这件衣服不见了,另一件你喜欢的又出现了,
听起来跟神话故事一样,但是这就是事实,在极乐世界,就有这样高的享受,
因为极乐世界的大众的福报,实在不得了,对我们国家对我们这个地球,古人也有详细的讲解。
人心好的地方,这片地方的人心淳朴,人心厚道,依报环境这个地理 ,
这个土壤,还有水,自然界就非常的丰饶。
人心好 ,受过教化的大众,所居住的地方, 水甜 土厚 气候温和 。
反过来心不好,口意三业都恶,杀盗淫妄的恶习气严重,他居住的地方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
普通人都总结出这一点来,我们现在学佛了修行了,对极乐世界的无限美好,当然有自己的认识。
认识之余就是极乐世界的大众的福报,跟阿弥陀佛等齐。
能享得起这个福,享不起这个福,你就生不到极乐世界,当然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
都不是为了贪图享受极乐世界的福报而去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借着极乐世界的无量寿长,有阿弥陀佛一流导师辅导我们,
为了将自己的烦恼断尽,智慧修满。
当然依报环境非常的好,有助于修行人精进用功,我们不用为衣食二事经常发愁。
生活条件好 人的精神好,用功专一 成就就快,
极乐世界的高级科学,不是我们能想象来的,
但不能说佛的话太离奇,佛说的都是真话。
我们再看:
【其宝柔软 从如意珠王生 分为十四支】
这些宝物都是如意珠王变生出来的。
【其宝柔软】
柔软 符合水的性质 。
【分为十四支 】
十四支是组成宝池的各种材料,而且这些宝物组合的非常巧妙。
七宝池,我们这里一流的设计师,也设计不出他的精妙来。
【一一支 作七宝妙色】
七宝妙色,这是七宝池的种种颜色,池面这个材料是纯绿色的玉,
这个池的其他部位,池周围的这个走廊,颜色搭配得也恰到好处,
或者是金银做成,或者是其他的美玉做成,建筑结构的巧妙与色彩的搭配恰到好处,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黄金为渠 渠下皆以
杂色金刚 以为底沙】
【黄金为渠】这个渠是什么意思?
【渠】就是池的深度 渠的容量 水与池底接触的地方。渠,也就是池的深与广 ,黄金做成的池底,看起来又美观又结实。
【杂色金刚】就是金刚沙
这个沙子,我们看到小孩子他没有事,把自己玩这个彩色玻璃球,放在清水当中,猛的一看非常的美。
极乐世界透亮的八功德水下,铺的就是玻璃球一样的金刚沙,
这些沙子他是五颜六色的,颜色养在水里面,
水上在长着莲花,美不胜收。
地球上的玉石,金刚等等,这是大自然形成的,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寒热的冶炼,
将埋在底下物质起了化学变化,起了化学变化以后形成金子。
形成玉石,或者形成其他的金刚砖石,宝物埋在底下,经过多少时代多少年成就的?没有人能考察得清楚。
所以说这些宝物非常的珍惜,金子的工业价值非常大,
而玉石,还有其他这些的玛瑙,这些美玉作为装饰品,奢侈品,都是世间人所珍爱的,喜欢的。
而极乐世界的宝物,是如意珠王变现出来的,
如意珠王是万能的,随众生的念头,想要变现什么就变现什么出来。
在极乐世界七宝来由是有证可靠,如意珠王变现出来的,有据可考。
【一一水中 有六十亿七宝莲华】
我们看六十亿这个数字,非常非常之大,而且了六十亿不是死呆板的。
只有六十亿,只是简略的说辞,哪有只有这一点点莲花呢,
大家再看这个莲花,也是七宝莲花,不是我这里的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极乐世界的莲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柱玛瑙,组合成的,但跟真的一样,树也一样。
猛的看起来,极乐世界的树,就像我们这里的工艺品一样,像我们这里的塑料做成的假树一样。
但是走过去一看,人家的果子也是真的,
树叶也是真的,树干也是真的,果子香扑扑的,摘一个,咬一口吃下去,甜美无比。
不能一听到极乐世界的莲花是七宝组成的,
果子树叶夜是七宝组成的,只供观赏,没有吃的价值,用的价值,
人家那功能可多了,因为生到极乐世界以后,
我们的身体也是金刚不坏之躯,也是七宝组成的,
不是现在的血肉之躯,这个牙齿非常脆弱,
硬一点点的东西都不能咬,咬一口下去很疼的,
七宝池, 八功德水,水中如果没有植物出现,
就显得美中不足,
而莲华在七宝池的八功德水中出现,大幅度的美化了极乐世界,
六十亿七宝莲华,说明池中的莲华很多,
不是零零星星的几朵。
极乐世界的莲花是怎么来的?
极乐世界之外有一个人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多出一个莲花。
这个人持之以恒,不退转 不变节 ,池中的莲花 就会越长越大,光色越来越好。
最后含苞怒放,又结果。
如果这个人他退心了,改修其他教或者其他法门,不愿意去极乐世界了,他的莲苞就消失的。
极乐世界的一切景物,是恒长不变的。
但七宝池中的莲花有时多有时少,这里生起,那里消失,这种现象极乐世界的大众,看的明明白白。
而且我们听有些大德说莲花上还写着各人的名字,生辰年月,住在什么地方,莲花上都有记载。
这个事情呢,是真的,
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极乐世界的莲花那么多,
我们知道哪一朵属于自己的呢,
看到莲花上写着自己的名字,生辰年月日,还有自己的住址,一看这莲花是我的,莲花在极乐世界不但很多,而且很大、
有多大呢?
《阿弥陀经》上说大如车轮,
观经上说呢 我们看:
【一一莲华 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团圆,就是莲华的圆周
一朵莲华就有十二由旬之大,跟我们这里一个县市的面积,还要大一些。
一个县市就是四十公里的方圆吧,这么一说的话,
十二由旬的莲花,就顶我们这里七八个五六个县市那么大,那还了得嘛。
那七宝池有多大呢?,我们不用操这个心,
极乐世界没有边界的约束,阿弥陀经上说大如车轮,这里又说十二由旬之大,互相之间有没有矛盾?
这个是没有矛盾的,佛说莲花跟车轮一样大,那是比之我们这里的莲花,小小的一点点。
极乐世界如车轮一样大的莲花,足够引发大众的注意力,
真正到了极乐世界,人的身体很大,一切万物都随比例而大,
我们不必要在这些字眼上斤斤计较,好好修自己的清净心。
【其摩尼水 流注华间 寻树上下 其声微妙
演说苦 空 无常 无我诸波罗密】
【摩尼水】就是八功德水,就是如意水,
八功德水在莲华之间波动洗濯,莲华显得更加色美华硕水灵灵的。
而且这个如意水它形成柱状往上冲,往上灌注,跟我们这里的喷泉一样,
灌注在宝树的枝枝叶叶上,将水清洗一遍滋润一遍,然后又很自然的循环到池中,
树木花草因为水的滋润 ,而显得更美,
宝水上下流注,左右灌注发出了微妙音声。
水在干什么?
水在讲经说法,讲说三藏十二部经。
我们经常发愿说,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佛陀说了四十九年的经,内容非常的丰富。
你用四十九年到大藏经里面去探索,能啃个名堂出来吗?
凡夫众哪有这样的精力呢?
佛在这里苦 空 无常 无我,教我们看破放下,
在一切假相当中磨练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回归到纯朴自性当中去。
《大藏经》长说短说,就说了这些,
我们的莲华生长在七宝池中,不是机械的花开花谢,而是在听经闻法,
我们的真身在这里精进用功,当人的莲华在极乐世界,
吸收着八功德水的养份,听水大开圆,解
两方面都在努力,这就是二力法门,
其中的一处方便,就是人在用功,莲花也在用功。
【波罗密】翻作中文的意思
是最高的智慧
【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这【赞叹诸佛相好】赞的是哪尊佛?
阿弥陀佛
我们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求生极乐世界,也靠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效法阿弥陀佛普度众生,
水赞阿弥陀佛,人也赞阿弥陀佛,这叫做师资道合。
【如意珠王 涌出金色 微妙光明 其光化为百宝色鸟
和鸣哀雅 常赞念佛 念法 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 名第五观】
极乐世界的鸟,不是业报受生的恶道众生,也是如意珠王化现出来的。
但如意珠王化现出来的鸟,既不是克隆鸟,也不是化学材料组成的,当然也不是步类做的玩具,或者其他方法做成的鸟。
是跟真的一样,没有任何的破绽,鸟的出现,也不是闲置设备。
鸟是人们所喜欢的,他在用美妙的音声讲经说法,
人们闻到鸟鸣,自然跟着念佛念法念僧,这是极乐世界的一个方便之处,
八功德水想 第五观 到此圆满
我们再看:
【众宝国土 一一界上
有五百亿宝楼 其楼阁中
有无量诸天 作天伎乐 又有乐器 悬处虚空
如天宝幢 不鼓自鸣 此众音中 皆说念佛
念法 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
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是为总观想 名第六观
若见此者 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
命终之后 必生彼国
作是观者 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整天想极乐世界,心意识就变现出极乐世界,而整天贪想五欲六尘的享受,则变现出轮回世界 。
轮回世界,没有人给你做主,完全是自生自灭。
而再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给我们做主,有大圣大贤辅导着我们,纵是下下品往生,阿弥陀佛一视同仁,
加持护佑着往生人三不退转一生成就
佛陀多次提到苦空无常无我,
佛叫我们离一切相,这与观想法门会不会是冲突?
很多不愿意修学净土的人,都有一个疑问,佛法修行的终极目的是教学人离相,
而观经观观都让学人观想极乐世界的有相,以极乐世界的有相而收摄乱心,心意识不是污染的更严重吗?
一部分人害怕他净土法门, 不敢修。
在我旁边说这话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不少人。
说这话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他没有搞明白,
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是入有得空,原理原则是先找一个隔离区,
把自己与严重污染的环境隔离开,继续提高自己的修行功夫,而这个隔离区就是极乐世界。
我们说的更深一点,将极乐世界的诸相也要放下,这是修行功夫更深处。
到极乐世界以后,如果不放下极乐世界的有相
不放下阿弥陀佛圣号。你就回不到常寂光净土中去,
常寂光净土是一法不立。
到极乐世界我们不是修着的功夫,而是做舍的功夫。
将极乐世界的一切舍掉舍得清净心中一法不立
回归常寂光净土,这是我们的修行目的,入有得空,这是修行的步骤不能错。
修行的步骤错了,盲目的修空观,就算修得好,
果报也是在四空天界而已,你成不了圣贤。
我们必须走这一步,必须着极乐世界的相,
用极乐世界的相,代替六道轮回的相,这个步骤就走对的。
多少聪明才智的修行人,因为没有参透这一点,
将自己耽误在轮回当中,生生世世出不去,
我们之所以苦口婆心,劝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原因很简单,一切法门当中,
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最简单最容易出力最少,
成就最高的法门,如果连这样简单易行的法门,你都修不好的话,你就不要自充英雄,去挑战高难度的法门。
因为结局肯定以失败告终,何苦自找麻烦呢?
高难度的法门,禅宗算一个,密宗也算一个,
大德经常劝学人不要碰这两个法门,这是彻底悲心。
我们看禅宗如何修行,禅宗在不立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让学人大彻大悟。
这是什么人能做到的功夫,
也就是说你没有一点点佛教常识,就要参透法身大士诸佛的的境界,要求就这样高,当然这也不是谁自创的,是祖师大德传下来的。
其中六祖能大师人家就有这样高的根性,六祖贫苦出生,大字不识一个,但能参透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的奥妙,当下将自己舍得干干净净,
一尘不染,何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无求无愿,在一切境界当中只度众生,只为众生服务,不求丝毫回报。
缘熟则来 缘尽则隐,在一起境界当中只转境界 不为境转,你看你能不能做到。
六祖有一首偈颂: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从这首偈颂当中,我们一眼就看出了,六祖已经成佛了。
成佛的境界,是没有了任何对立,既没有了菩提树,也没有了明镜台,
没有了身 ,也没有了心,一切都没有了。
还有什么尘埃可清除呢?
从哪里惹尘埃呢?
这是佛陀示现的普通修行人,他就有那样高的智慧,那样高的觉悟,
你有吗?我有吗?
当时五祖的助教神秀大师,是大众公认修行最好的一个人,
但神秀大师功夫到了哪里,说他是个凡夫也不为过,他一没明心,二没见性,也从他的作品看出来的。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他着相 着身相,也着心相。他在力求突破身心二相的束缚,还在修行的路上、
禅宗让学人不立语言文字而悟道,悟后起修。
凡夫众你能做到吗?
神秀大师那样高的功夫,他还要依着身,依着心,给身心找一个不染尘埃的地方,
你我是何等人呢,谁敢蔑视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六祖坛经》大家看看
哪是普通人的境界能讲说出来的嘛?
能大师教的不错,法门也很好,我们学不来,
打着鸭子上鸡架 ,不是料,不对路,
而且禅坐现代人谁能坐住?
应名是修禅宗的,也不过走形式,谁曾精进到每天八个小时用功,
学不来,你就不要攀缘 ,不要勉强。
密宗呢,这要刀下见菜的,
要让你在女色当中控制好自己不犯色戒
那是真刀真枪,
在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的地方,人不贪财,一尘不染。
在极度恐惧的生死境缘当中,叫你不生杂念,不生畏惧,
这个法门当然也很好,也很理想 ,可惜我们还是做不到。
《观经》是净土法门的禅经,没有尝试过禅宗与密宗,你就照着佛说的方法,去观极乐世界诸相,观想几天,你试试看,
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一溜,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了。
祖师大德苦口婆心叫你一句佛号念到底,
你看不起,不愿意做 ,你尝试去,观想去,
觉得自己的观不来,不行,你就停下来。
还继续老实念你的佛,这是我们对大家的忠告我们看第六观,亭台楼阁观,
这一观 观想成了功德非常之大,
观想,无论做哪一观,都是让我们收摄乱心。
第五观也不例外。
让我们观想极乐世界的五百亿宝楼, 以及无量诸天。
然后诸天在干什么?
我们看诸天在极乐世界歌舞音乐,歌舞音乐非常的优美,用歌舞音乐的形式,在赞佛赞法赞僧。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大众,根性各不相同,特别是下下品生人,他凭临终一念十念往生到极乐世界,烦恼习气带得很重。
有的人对世间法的娱乐非常着迷,到了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有善巧方便,你喜欢歌舞娱乐,,你擅长歌舞娱乐,很好,
你或者当观众。你或者当演员,都行
当观众你看人家赞美佛法僧,
你当演员你演唱节目也赞叹佛法僧,都行。
极乐世界的演员是一流的,歌喉优美,舞姿精妙,
比你在极乐世界之外,任何地方看到的演出都更吸引人,
但他们演出的是正能量,将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建造极乐世界的故事
演得惟妙惟肖,
将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演得细致入微,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演得活活泼泼。
将念佛往生人的一生,从认识佛法到专精念佛
境界上的转换,行为上的转换 ,一直到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演出来,
节目非常的丰富,每一个舞台亭台里面都在演出,
你喜欢看哪一处,就看哪一处,喜欢哪一出,就哪一出,
而且你想看多长时间 ,就看多长时间。
看着看着,不知不觉 时间过了好几劫,
你的烦恼习气不见了,心地清净 一尘不染,
功德圆满了。
我们在这里说文学作品,他这是从圣贤诸经中改动出来副产业,世间法的话叫做副业。
因为改动了,世间人当热闹看,不能将它与原经混为一谈,
但是古人编剧本,上台演戏,所谓文以载道
不离开教化大众的功用,
在中国解放前
几乎每个县城都有城隍庙
而城隍庙对戏楼
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
为什么戏楼建在城隍庙旁边呢?经常演戏 每逢节日,初一十五上城隍庙的人很多。
所谓人多成市 ,他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市场,
市场上呢 ,有卖各种各样商品的小贩,做生意的都聚在这里,戏台子搭在这里演员登场,观众多看起来方便,观众就多。
而演出的剧目,都是教忠教孝教仁教义教信,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五论五常,四维八德,
他节目内容不能超越这些,节目的内容当然也很丰富,或者演出大人物,
比如岳飞抗金这些家喻户晓的大作,武王伐纣 ,还有历史上的大事件,编成了剧目。
人们看不厌,喜欢 或者演出尊婆爱媳,普通老百姓的家长里短,题材的转换,或者微小,演出的曲目都能起到教育大众的作用。
古人不识字 ,文化教育没有现在这样普及开,
未上过学堂的人多,但社会风气纯正,男女老少都懂仁义理智信,其中教育的源头,城隍庙的戏台子很要紧,戏台子有不可磨灭的功德。
我们在这里顺便探讨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经 史 子 集。
经呢 我们看《诗经》 《尚书》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尔雅》《孝经》 《孟子》
这些被后学尊为十三经,属经部
这是圣人说的,中间没有水分,不能私自的更改,也不能加进自己的意思进去,不能多一字 也不能少一字。
圣人怎么样说的,,就用这个版本记下来,永远不能改动 ,很严肃的。
经部 这是经,是一切文化的精华,一切文化之母,
后人的著说 都在解说十三经
程朱理学也罢,其他家的学说也罢,
十三经 都是母学,他们的营养来源都从十三经吸取,
而史部呢
这个史,就是历史 ,中国的正史,最早的通史,
是司马迁的《史记》,班超班固二兄弟的《汉书》,
前汉书,后汉书,
一直到清朝 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在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史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人物志 ,山川地理志,
某年发生的大事情,朝代的更替兴衰,其中谁做了什么,都如实的记载。
都要校对清楚,不能凭着自己的意思随意更,改
工农业生 商业界 军事战备,天气变化,
历朝历代的更换时间表,里面的主要人物都要校对正确,是地地道道的记实篇。
完整的记录了人类的发展史,很严格,也很公正
中国人所谓太历公作史记,乱臣贼子惧也。
子部 是后学的著说,师承儒释道,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站住脚 ,上承圣贤,下教后学,
虽然不是圣人住世,但能起到圣人住世的教化作用。
箸说者当人也以身作则,如同圣人再来,
儒释道三家的精神精华,作用在中国人民的各行各业 ,工家 农家 兵家 医家 商家,
都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以儒释道三家的教学精神生活工作,为做人的标准。
集部 主要是文学作品,小说 诗词 等等,用轻松活泼的载体将圣贤教育,普及到千家万户,
不是很严肃,但也不离题,让人接受容易 不死板,中国文化就是这些。
儒释道 还有基督教 回教,都融合在一起 ,难分彼此 浑然一体,
歌舞音乐没有错,就看演的什么内容,内容符合圣贤教育,观众看之受益 。
演员演之受益,都是好的,可惜好作品越来越少了,现在已经被杀盗淫妄替代了。
所以我们现在不接触文学作品最好,我自己带头放下,我二十多年不碰小说诗词电视剧了,
就念佛研经,大家对极乐世界的诸天伎乐,不要抱有成见,
哪里永远演的都是百分百正能量,是阿弥陀佛换个方法在讲经说法而已,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