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西伯昌回到西歧以后,一如既往积德行善,并无异心造谁的反。诸侯之间有矛盾纠纷请他出面处理,他热心调解;诸侯管理的辖区有难以办理的疑难案件,求诸西伯候,他也热情给于破解。因为西伯候的人缘极好,大众诸侯不约而同的聚集他的周围,以他为核心,圣人西伯候是大众的主心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西伯昌的行为都是对的,是大众学习的榜样,没有招谁惹谁,无可厚非。【西伯阴行善】的这个阴,是积阴德。何为阴德?就是做一切善事不让人知道,只说付出,不求回报。中国老百姓对积阴德的人很看重,因为这样的人道德水平超越了常人。普通人做点好事总想让人知道,讨人家几句夸赞,可积阴德的人却不一样,只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从不在乎人们对他的褒贬。印度释迦氏将这种德行叫作离相。离什么相呢?离名利是非之相!因此,中国老百姓经常劝人积阴德,意思就是提高当人的精神境界,超凡脱俗。【诸侯皆来决平】的这个决平,是让西伯昌说个公道。人与人之间总会产生一些矛盾,心里气不平,想找人摆一摆道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调解矛盾纠纷的中间人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双方都尽释前嫌,重归于好。这是作人的高级艺术,没有高度修养与高尚水平不能担当这个角色。西伯昌是个和事老,人们公认的老好人。【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这个虞、芮是那里?虞,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芮,是陕西省韩城一带。虞、芮二字被后人广泛的用于告状打官司。【有狱不能决】的这个狱,即民事、刑事案件。【乃如周】,是到西歧求西伯昌帮忙破除疑案。圣人的智慧超越凡俗,再难的事情在圣人这里都能解决。这个周是什么意思?西歧为什么叫作周?西歧又名周原,所以,文王指地为名,取国号为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这是西周的民众素质:少是非,少口舌,少争斗。人人都修礼让,重义轻利。一个没有民事纠纷的地方注定很吉祥,大家千万不要参与争夺,那个没有用的。无论谁怎么凶顽,因果不饶人!没有人惹得起他,因果报下来则不折不扣!圣人教导人们舍,而非争,有深远意义。
【民俗皆让长】的这个长,是老人,社会大众普遍尊敬老人,凡事给老人行方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这是一些闹矛盾的人来到西伯昌这里论是非,想让西伯昌评个高低。可是,到了西伯昌这里,还没见到西伯昌本人,就很惭愧的回去了。为什么呢?他们亲眼看到人家这里就没有矛盾是非!偶然谁与谁有点摩擦,但相互一笑了之,从不将问题扩大。思来想去,还是自己修养太差,双方素质都很低,说不清楚怪那一个。既然说不清楚,何必为难西伯昌说公道呢?深受启发的矛盾双方都很自觉的拉着对方的手赔不是道歉,欢欢喜喜,忘了前嫌。【吾所争,周人所耻】,意思说,咱们两个为这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还好意思给西伯昌说出来?看人家周原的人笑话死了!咱们不是自取其辱吗?趁着周原人没有注意到,赶快跑回去,省的丢人丢在这里,祖宗蒙羞!【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众诸侯看到西伯昌的高尚道德与治国精神,都感慨万千的说:西伯昌当得起天下之主啊!如果西伯昌为天子,那人民该多幸福啊!事实证明,西伯昌确实如是。【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做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二百七十六集,二0二二年十月十八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