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针对前商流毒的腐蚀与朝歌自然资源的被垄断,迫使武王不得不大规模的投诸洛邑(今河南洛阳)的建设。这项庞大而繁琐的工程,耗资巨大,将西周数年的经济收入全部耗进去,武王为此精打细算,费尽心血,但在他有生之年,只完成了一个轮廓,总算工程奠基开头了。期间,武王亲自挂帅,坐督雒邑,其中的辛苦无异于当年大禹治水,武王与民工一起住在荒野,直到工程顺利进展,前商朝歌的大众安稳下来,才返回陕西丰都。【自洛汭延于伊汭】,是洛水与伊水之间平坦宽广的地方,【居易毋固】的这个居易,是适合人们居住,条件好;毋固,是治理起来没有障碍,毋,通无;【其有夏之居】,这一处宽阔地,曾经是古夏先王看中的地方,夏人在此地建都居住,其条件之有利,古人早就发现了。武王选择洛邑这块地方确实很好:洛水与伊水充足,灌溉庄稼,很利于农业生产,水产丰富,可以让居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武王接着说,三涂山有烧不完的木柴,太行山(岳鄙)有取之不尽的铜矿,这都是国家建社所需要的工业品。这些财宝开发出来以后,不但能将国家投资在洛邑的成本完全收回,还将彻底打破前商贵族的资源垄断,意义非凡。【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意思是洛邑一带依山傍水,属天府之国。这个天室,是天工自成的福地。
【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的这个周,是周王朝自己亲手在中原地带建造的都城,前商的富豪没有了话语权。武王下诏对朝歌一带的人民说:新的都城洛邑,将来一定会繁荣昌盛的!凡是愿意迁往洛邑者,国家一视同仁,无论穷富,按人头分给田亩、屋舍,没有特殊化!前商的富贵族听了这话,谁还愿意移民出去呢!他们不肯与老百姓一样待遇,丢了现有的豪宅广田去接受洛邑的一点点地方!国家也不勉强他们。而穷人们听到这样好的消息没有不拥护移民政策的:虽然说全国解放了,但旧势力对穷人的压迫与剥削仍然时有发生,能够甩开这帮土豪劣绅,人民当然高兴:等到洛邑建成以后,住在新的都邑,政府大量开采矿山资源,青壮年壮有所用,人人有工作,家家有饭吃,靠着力气赚钱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妇女与老人养殖蚕桑水产,人民丰衣足食,洛邑的经济定会一日千里!人民拥护政府,政府爱护人民,迁往洛邑,两厢情愿。
武王与司徒等大员商议说,等到洛邑建成了,学生的教科书采用西周统一的标准,着力宣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让妇女们穿着朴素,勤劳善良,国家奖励蚕桑能手,耕种状元,树立全国上下的清纯之风;让人民以勤劳为荣誉,远远摆脱前商的崇尚虚荣,笑贫不笑娼;青年人的婚姻标准,也不再是往昔的一切向钱看,让女孩子注重男青年的人品,让男青年看重女孩子的贞节勤劳,男效才良,女慕贞洁,一扫前商的流毒,安稳人心。这样下去以后,留在前商的富豪贵族,武王说,大部分人民迁走,供他们剥削压迫的对象将越来越少,这些人直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沉浸在纣王与妲己的流毒当中,靡靡之音不绝于耳,好吃懒做,崇尚色情。不久以后,他们的地方的经济将一落千丈,成了没落贵族,徒有虚名而已。周王朝就容易管理了!这些当年的贵族,不思进取,不修道德,随着人事环境的变迁,他们都将逐渐沦为平民。
【居于雒邑】,是武王亲自看着洛邑的工程顺利进展,人民盼望着迁向洛邑。【而后去】,是离开洛邑回到京都丰邑。【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洛邑在建,前商的不稳定因素逐日排除,武王才向天下人民宣告战争彻底结束:将战马、还有拉运战用物资的牛,都发放给百姓,让牛马从事工农业生产。华山之阳与桃林之虚,泛指农业重地。【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二百九十三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四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