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吐司》《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随着洛邑建造成功,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领域都有飞跃式的发展,以周成王为首的西周政权继续向南推进,终于成为真正的天下君主。此前,武王住世,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半属殷人统治,半属周人管理,其中的矛盾纠纷,以平叛三监为最突出,朝廷一度忍气吞声。周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召公等托孤老臣,治理国家如船遇顺风。成王掌管大权以后,所作成功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成洛邑。这标志着西周政权成长起来了,没有人再敢小看姬姓统治者。洛邑建成以后,周公亲自坐镇洛邑。【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个道里均,是道路远近均衡。河南省洛阳、郑州,是中国当时的中心地带。直到现在,东南西北的列车都必须经过郑州站。早在夏商周时期,我们的古人就测出了这一优势,这也是夏商周都围绕着河南省建都的原因,古人的智慧高啊!因此,周公感叹说:洛邑是天下的中心,从此以后,各地诸侯进贡到洛邑,道路都一样近!省去了多少麻烦!
【作《召诰》《洛诰》】,是安抚殷民。这次大规模的建造工程圆满,洛邑远远超过了前商的朝歌,政治经济中心从朝歌撤退出来,纷纷投诸洛邑。洛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周公坐掌重兵驻守在洛邑,洛邑正式成为西周政权的直辖市。
周成王这一大刀阔斧的举措,势必影响前商一部分人的利益,由少数人鼓动的聚众闹事,周公出文,给于澄清。周公说:由西周接替管理洛邑属不得已之举!前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三监之乱,禄父野心勃勃,徒劳造反,给亳地人民造成的痛苦,朝廷耗费了大量钱粮,牺牲了无数壮士,这个前车之鉴不得不防!为了天下永久太平,洛邑必须由朝廷直接管制!虽然不再是前商官员管理洛邑,但西周政权丝毫没有剥夺前商人民的利益:拆除了你们破弊的旧居,给你们返回高大舒适的新房;各家各户都分配了土地、商铺,比你们之前更加富裕!这一切都是看得见的利益,难道西周政府不够仁慈吗?若有人不懂事,继续作乱,天理不容!我们的成王中正平和,爱民如子。恩德惠及天下苍生,目光远大,高瞻远瞩,所作所为无不符合伦理道德,大家要服从成王的领导!
《召诰》、《洛诰》,周公实事求是,说了真话。后来的事实证明,洛邑归属西周直辖管理以后,各地的诸侯都到此朝贡,全国的客商汇聚在洛邑,洛邑的经济迅速腾飞,繁荣富强,成为天下第一经济发达地。
【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吐司》、《无佚》】。以王命告,是代成王执笔撰文。这个既迁殷遗民,是将洛邑周围的前商遗民都归迁到洛邑统一管理,方便下一代接受教育。这些人住的很散乱:沟沟岔岔,这里两家那里三户,经常遭遇流寇抢劫,世世代代无条件接受教育,成王将此类住户都给于房屋田地,让他们搬迁到大都市平坦的地方居住。当时的洛邑工商业极为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山区人民有了可靠的从业机会,一下子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很感恩朝廷。
《吐司》、《无佚》,是周公勉励过上富足日子的人民不要放逸,戒骄戒躁,努力学习圣教,完善自己的品德。朝廷在洛邑建设了多所学校,统一了学生的教材,让前商遗民从小了接受圣贤教育。【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三百0四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