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中国人民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周成王登基时年仅十四岁,根本无法独立行政,周公受尽千辛万苦将他培养了七年。在这七年时间,猜测怀疑周公的人绝不限姬鲜、姬度,太多了。周公忍辱负重,忍受着别人的闲言碎语与异样的目光,兢兢业业,对得起国家与人民。殷商没有伊尹,西周没有周公,人民不敢想象商、周王朝能否运转下去。后世尊伊尹与周公为圣人,名副其实。时间推移到今天,后人从他们的文章能看出尹伊、周公的素养:教后人断恶修善,遵守伦理道德,他们带头做到了。由周公一手培养起来的成王,是位卓越的政治家、经济家、思想家,继文王与武王之后的又一位大贤领导人。【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这个长,是成王长大成人了。当年的弱少年经过七年的自强不息,在他二十一岁这年,成为出色的人物。周公行政这四个字,是代成王处理国政:每到上朝,年幼的成王敷座,周公站在他身边一起与群臣议事,下面的两班文武不能越次,这符合君臣的礼节。【周公反政成王】的这个反,通假字,通返,返回的意思。成王年过二十,比之从前更锐敏更仁慧。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老练稳重,处事很有父亲武王的风度,能够独当一面。对于叔父周公很尊重,办事知道轻重缓急,周公终于松了一口气。
选择好合适的机会,他说服成王,将政权交给他,从此以后不再站在他身边,【北面就群臣之位】,是周公下站在朝班当中,与两班文武共同朝拜事奉成王。这时候,说闲话的人都很愧疚:姬旦大公无私,根本没有纂位的意思!与姬鲜姬度天壤之别!真是圣人气度!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这个在丰,是成王当时在国都丰邑(西安一带)。召公,即,姬奭(shi),与武王、周公同辈人,成王之太傅,也是一位大贤。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国库有了余钱以后,成王着手建设洛邑(洛阳)。为什么武王与成王都注重洛邑的建造呢?洛邑是当时的第二国都,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武王住世当年已经动工,后来因三监之乱被迫停建。夏、商王朝在洛邑一代建都数十朝,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与经济基础。郑州、洛阳,是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中心地,建都洛邑,具有很深远的价值意义。武王当年不忍心激化与前商民众的矛盾,对于洛邑的建设,采取移民政策:在洛邑附近开辟了新城,驻扎政府机关,避免触动当时旧贵族的利益。国家政权刚刚建立,安定团结为第一因素。时过境迁,十数年过去以后,营建第二京都洛邑,国家有了经济力量。洛邑建设是国家重点工程,出不得差错。成王派遣全国人民信任的贤臣召公奭担任工程主建官,完成父亲武王生前的大愿。洛邑一日不建,南方政权则一日不稳,召公奭知道其中的妙理。
【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为了让新的洛邑更具合理性,周公与召公会集天下的能工巧匠与建筑师,反复斟酌商讨,建筑工程一帆风顺。【居九鼎焉】。古代帝王造鼎,表信誉。周公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表洛邑从此以后全盘接受周王朝的管理,外来势力不得干预。【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三百0三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