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
这是一段倒叙文,向后人展示了一位圣贤的处世态度与对臣工、子弟的真诚训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离开伦理道德。当初,管(姬鲜)、蔡(姬度)叛周,引发了全国上下极度的愤慨,也引起人民思想的混乱:周武王处世如此仁慈,为什么自己的兄弟还要发动叛乱呢?武王安抚前商遗民,关怀备至,可武庚禄父为什么恩将仇报?伦理道德到底能不能感化恶人?社会发展到底靠武力还是靠伦理道德?
针对民众思想体系的混乱,周公给于明确的答复:坚持仁政治国,坚守伦理道德!建立社会教育的统一标准,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怀疑祖训。【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周王朝平叛三监之乱用了三年时间。【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这是周公向天下大众作出的圣贤报告。《大诰》的内容,是向人民说明了朝廷出兵讨伐三监的理由,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也是周公挂帅出征讨伐三监的檄文。国家发动战争,必须让人民心服口服:人民子弟兵奔赴前线流血牺牲,他们是母亲的儿子,家庭的顶梁柱!作为国家领导人,冒然出兵,以人民的生命为儿戏,说得过去吗?兴不义之师,政府失信于人民,国家政权就要瓦解。
一个国家,轻易不能动用武力!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兵打仗,属万不得已。三监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不得不伐!这场战争,是全国人民支持拥护的。
《微子之命》,是成王诛杀禄父以后,朝廷还继续以殷人治殷,并没有夺去前商人民的治理权:换了前商王子微子当家。禄父身后事处理得有仁有义,对诛杀禄父,前商遗民没有话说。
【次《归禾》,次《嘉禾》】,是周公歌颂了成王兄弟以天下苍生为重的大公无私精神;【次《康诰》《酒诰》】,这个《康诰》的康,即卫康叔姬封。成王将他封在三监原来的位次,协助微子治理殷人。姬封虽然年轻,但很具正见。当年,姬鲜姬度姬霍(三监)拉笼他入伙造反,他坚决反对。成王平叛三监,小叔父姬封一马当先,大义灭亲,积极响应。姬封上任的时候,兄长周公语重心长的嘱咐他:你年龄还小,一定要尊重微子大人与箕子大人!他们两位都是有学问有道德的大贤!不能因为你是王叔就凌驾他们。我们姬姓从来不做失道之事。你们三位齐心协力,殷人则规矩行事,社会安定。
《酒诰》,则是周公担忧幼弟姬封正当英年,劝告他勿要迷于酒色。关于饮酒,圣人周公给后人说,酒不能多饮,也不能常饮。虽然周王朝没有出禁酒令,但国家规定,饮酒只能在年节时与祭祀祖先的聚会上,还有重大庆典、国君招待诸侯的宴席上,平常日子不允许喝酒。为什么圣贤如此禁戒酒呢?周公说,贪酒的人肯定好色,好色的人肯定道德沦丧,纣王就是活的教材。纣的酒池肉林,成为酒色促人堕落的千古罪证。
关于酒,印度释迦氏教化弟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将酒列为禁戒。古人对酒的认识很深刻,而周公《酒诰》一文,正是圣贤文章。
《梓材》,是周公给姬封提出的治国策略:提高全民素质,不能忽略教好每一位国民。成材的树,要园丁辛勤的护持,人人皆可成圣贤。《尚书——周篇》,以周公旦的文章称著,都是金玉篇章,对后世的影响之深不可磨灭。因此,太史公在这里特别说:【其事在周公之篇】。这些作品,是圣人周公的传世之作、人类文化宝库的明珠。【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三百0二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