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记-第152集

慧利 2022年6月24日19:09:03
评论
264

  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夏本纪。(汉)司马迁著。印正主讲。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这个十年,是帝禹在位十年,与帝舜一样,帝禹也是驾崩在巡国途中。【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这个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帝禹驾崩在绍兴,没有回到京都夏阳。这个箕山之阳的箕山,就是嵩山。当时,已经登上帝位的益,还接着做了三年天子。但这三年,他只是个挂名的帝王,实权掌握在启与涂山氏家族手里。但无论如何,家天下不是在帝禹手里开头的,帝禹善始善终,益践天子位,保全了帝禹的清白,这是益执政的意义,最低限度延后了家天下的开始。【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益执政的后三年,启不敢明目张胆的抢夺帝位,只是在暗中行动,是他谦让吗?当然不是!古人对国丧家丧很考究:国丧三年,不允许朝中斗争;家丧三年,不允许举办婚娶喜事。因此,启熬了三年。父亲帝禹三年丧期刚满,他就迫不及待的向益摊牌,逼益退位。益很痛快,巴不得归隐山林呢!他对启说:感谢你成全我去过清净日子!我跟随先帝几十年,今天退隐,也算对得起先帝了!论年龄,我比你大得多!今天,以长辈的身份嘱咐你一句忠言:登基以后,克勤克俭,顾全大局,善待天下人民!如此,或许你日后还有退身之地!随后,益就辟居嵩山朝阳之处,从此远离是非之地,安心修道,对于演变为家天下的纷嚣时务,充耳不闻,永不出山。这个辟居,即隐居。箕山,在河南省禹州一带,是修行人的理想之地。
国家发生了政权转换的大事件,与家天下的性质改变,朝中大众对此事如何看待?我们再看史文:【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这个天下属意,是全国人民拥护帝启,帝启深得人心。真是这样吗?启真的很贤吗?太史公在这里打了伏笔,我们看后面就知道了:【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我们从益之佐禹日浅这句史文,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益,跟随大禹的时间很久!当年帝舜任用八元八楷,禹与益,还有皋陶与稷同时受职,四人志同道合。大禹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主管山林川泽的益,与大禹密切配合,推心置腹。因为益与后稷两位鼎力相助,大禹治水成功。益,是舜、禹两朝的老资格大贤臣,天下尽人皆知,如何佐禹日浅?天下未洽四个字倒是说明了问题:这个未洽,是他在政事上做不了主。这绝不是益不作为,而是大势已去,即便作为,也徒劳无益。【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去益,是抛弃了益;朝启,是归心启。难道诸侯真的向着启吗?实属不得已!涂山氏大权在握,诸侯不得不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意思是,启贤也罢,恶也罢,我们只认禹不认益!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益是帝禹亲自授权的王位继承人,名正言顺,天下无人不晓!诸侯们不知道谁正谁邪吗!这分明是启的意图,借诸侯们说出来逼益退位,让他堂而皇之的夺过政权。益很明白,并不与他争锋,深山修道去了,以后也得成就正果。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个夏后的后,通候,是天子的谦称。逼走益,启大摇大摆的坐上天子位。自此,禅让制度结束,天下为公的大无畏精神在人类当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私自利的家天下。家天下,任人唯亲。那怕子孙再不贤,只要生在帝王家,就是未来的皇帝。这种模式一经开启,延续了数千年。启,是家天下的鼻祖。成功夺取帝位的夏启,他真的如意吗?这个夏后帝启,有什么特别意思吗?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一百五十二集,二0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