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夏本纪。(汉)司马迁著。印正主讲。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我们再探讨【夏后帝启】这个称号,里面包含着帝启傲不可张的嚣气!但夏启还故作清高,刚刚登基之时,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现的很低调,一度让人民误认为他等齐帝禹,拥戴他为夏王朝第一位帝王。历史学上对夏王朝的纪年,也是从帝启开始的。【其母涂山氏之女也】。这句史文我们都很熟悉,正因为帝启有涂山氏家族的靠山,他才夺得政权并坐稳帝位。而得到帝位的启,所领导的是一帮貌合神离的臣子,对他忠心耿耿的人几乎没有。首先,帝启冷酷无情,利用职权压榨诸侯百官,营造宫室,将天下财富据为己有,贪得无厌,不给臣下留余地。此时的朝中百官与诸侯各保其位,对他阿谀逢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帝启是个爱听好话的人,一改尧舜禹见贤思齐,闻过则喜的处世原则,刚愎自用。当时的国风大变,诸侯心寒。夏启身边尽是一帮小人。当年跟着父亲大禹熏染的一点圣贤风度,到此荡然无存,伪装卸下,露出真容。他对天下大众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破了舜禹时代的合理税收制度,加重了人民的税赋以自给,满足他本人的豪华生活。正所谓一家富贵千家怨,诸侯们的分歧出现了,对他不满的人越来越多。
不久以后,他的同室姒姓诸侯——有扈氏,就非常愤怒,跟夏启分庭抗礼,不服从他的领导而起兵造反。有扈氏造反的理由是什么?是帝启毁灭了禅让制度,横征暴敛,涂炭平民。当时,跟随有扈氏造反的队伍很庞大。从有扈氏造反一事上,明显暴露出人民群众对家天下的极度不满!是的,从天下为公转化到天下为家以后,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朝廷总是考虑百姓的生存,各级官员频繁下乡,私访民间,现场处理发现的问题。贫穷孤寡者,当场给于慰问救济;民间的纠纷,给予调解和谐,等等。可自从帝启执政以来,都变了:民间的疾苦少人问津,官员们作威作福,敲诈勒索百姓。民风更为刻薄:以往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为过去,防盗门之类的商品供不应求。人民都在加强防犯措施:想方设法防止盗贼。社会上的奸淫抢劫之事时有发生,妇女们不敢单独外出,人人提心吊胆;民间的盗窃邪淫之事盛行,男盗女娼。人民谈论尧舜禹等往事,也只能暗中抹泪,伤感而已。有扈氏正抓住人民普遍怀古的情绪,搧动闹事,要将帝启取而代之。
我们看史文:【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个甘,是荥甘,今河南洛阳一带。这个有扈氏的背景是什么呢?有扈氏为虞夏时期的强大部落,对帝位垂涎已久。帝禹执政期间,他们还勉强服从道义,不敢明目张胆非议朝廷。帝启家天下以后,大道隐没,刀枪说了算,有扈氏则蠢蠢欲动。他公开的逼启恢复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度,还拉扯出昔日的帝益,搧动益出山夺位。可益心如古井,坚辞不出。有扈氏干脆单刀直入,兵逼夏启。按照当时的力量悬术,两家持平,旗鼓相当。身为臣下的有扈氏根本不将帝启放在眼里。他自认为师出有名,所向披靡。可是,事情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帝启好不容易敛取了天下财富,正准备大肆挥霍,好日子刚刚开始,那肯就此罢手呢!开始,帝启派了几员大将应对有扈氏,结果大败。情急之下的帝启,一连灭了好几员武将的九族,自己亲自挂帅出征,跟有扈氏决一死战。【启伐之,大战于甘】。在两军未曾交战之前,帝启逼迫跟随他出征的将领都写军令状,下了死战令。三军将领的压力很大:劲敌与酷主两相逼迫,人人面面相觑,都捏着一把汗,不知道是死是生。【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这个《甘誓》,是两军战前的檄文,措词之严酷,令人不寒而栗。也正是这篇激文,让我们看清了大道隐没以后的人心动向!如何说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一百五十三集,二0二二年六月十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