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说姬昌是天生圣人,这绝不是祖父古公的偏见,姬昌的两位伯父也很喜欢这个侄子。这话如何呢?儿童时期的姬昌就有非凡的智慧与大仁大爱:与同龄人作游戏,他总是赢家。祖父与父亲、伯父在一起商量事情,他坐在一旁认真听取,时不时的提句建议,往往能弥补大人考虑不到的地方;这孩子的智慧超越了他的年龄界限,沉着而谨慎,行持就象大人一样,没有儿童的天真烂漫与贪玩,少年老成,所作所为都显仁慈:天下大雨了,他就在地上给蚂蚁的洞穴围土,雨水淹不进蚂蚁洞;刮大风了,他就守在树下,用网兜承接掉下树的鸟巢与小鸟;看到祭祀神明的牛羊快要被杀,他就伤心的哭泣;等等,姬昌是个非常懂事又睿智的孩子。太伯与虞仲看到侄子如此仁智,就建议父亲立弟弟季历为候位继承人,以便侄子姬昌将来继位。季历知道以后,坚决不受,说:论老成,我比不上大哥;论勤劳,我比不上二哥,凭什么我继承候位呢?要说我的儿子姬昌贤德,那以后谁敢保证大哥与二哥的儿子不胜过他呢?父亲一世谦让,我怎么能违背父亲的教导,绕过兄长继承候位呢?难道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太伯与虞仲看到兄弟态度坚决,就商量了一个办法。我们看史文:【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这个亡如荆蛮的亡如,是避让;荆蛮,即楚、越一带,今天的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等荆州四郡,皆是古代未开化的地区民族。太伯与虞仲两人委婉的对父亲说:我们弟兄都大了,守着西歧周原一带,显得拥挤,好男儿志在四方!南方荆蛮,地广人稀,众诸侯都不愿意接收,父亲给我们一些钱粮人丁,我们去开发荆蛮!将华夏文明普及到天下各地,为苍生请命,便是无量功德!就让三弟协助父亲治理西歧!等我们事业成功了,再回来与父母兄弟团圆!
历尽沧桑的父亲古公马上明白了两个儿子的心思,含泪答应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将有一番大事业!你们都是好样的!亶父我没有虚度此生啊!
太伯与虞仲带了钱粮与一部分人民到南方一带扎下根,团结西南地方的少数民族,勤于耕作,不久以后,就创建了以后的楚、吴等国,很有成就。父亲古公催他们回来继承候位,弟兄两个干脆入籍荆蛮,还象地方土著那样给身上刺了纹绣,剃了光头,表示扎根荆蛮,再也不是西歧的公子了!他们只索要父母的画像朝夕供养以尽孝,别无他图。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笃于行义,是修仁讲义。长子与次子不愿归来,亶父只好培养三子季历继位。季历全盘继承了父母的美德,奉事父母格尽孝道,父亲谢世以后,季历为西歧诸侯。后人为了纪念古公,送给历立公季的美称,表示对他的认可与尊重。
公季的为人处世,与父亲古公一样仁慈宽厚:吃苦在前,不谈享受,事事让利与人民,深得人民的爱戴。与四面八方的诸侯交好,谁有困难就积极帮助,是众诸侯的主心骨。友好的诸侯们有了难为的事,都找公季商量计策。长期以往,公季凝聚团结了大部分诸侯王,为后来的文王、武王父子得天下打下坚实基础。【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二百七十二集,二0二二年十月十四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