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我们探讨【遂兴师】三个字。任何人出使军队与他国作战,都要师出有名,理由站得住脚,给三军将领与全民交代得过去。战争打的是人气,是否胜利,要看三军将帅与人民是否支持这场战争,从心底深处拥护政府的武装力量。一切不合道义的战争最终要失败的。
作为圣贤的周武王兴兵讨伐商纣,他必须给大众有个圆满的交代。虽然当时的商纣王已经成为人民的公敌,但真正要推翻他,还要做到让所有的人心服口服。这一点,武王做的很到位。
继武王鼓励三军之后,太师姜尚也号令大众说:三军将领,大众壮士,我们都是来自社会下层的受苦人民,今天集中一起,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共同伐纣!这是上天赋于我们的神圣使命!商纣不死,天下不宁!我们必须打胜这一仗!大家有必胜的信心吗?三军响应,群情振奋。姜尚又说:既然我们的目标达成一致,就奋勇向前,乘舟过河!打到纣王的京都去!大众要遵守军纪,不可违令!【总尔众庶】,是征求大家的意见,齐心协力渡过黄河,直逼朝歌。
在商周之时,黄河的水势相当浩荡,比之现在的长江有过之而无不及,依当时的水运设施,黄河两岸的交通很不方便。纣王政治集团所在地,正因为黄河天险而有恃无恐,西周三军渡河的风险很大,人人都捏着一把汗。正所谓怕什么恰好来什么,可巧,三军登舟渡河的时候,船到河心,出现不祥:本来很平静的河面忽然起风了,风大浪急,河水咆哮,武王所乘的战船剧烈漂荡,武王差点跌落水中,幸好亲随拼死相救才挽回性命。惊魂未定的武王刚站稳脚跟,一条大白鱼被急浪打昏了头,正好掉落武王的船头苦苦挣扎,武王似有所悟,亲手抱起这条大鱼嘱咐它说:我们都是同病相怜啊!我在这里祈请上苍给你赐福,让你回到黄河自由的生存!说完,就将大白鱼放归黄河,风浪随即而止,三军顺利渡过了黄河天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这个中流,是河中心,水深危险之处;取以祭的祭,是向鱼祈福。
好不容易渡过了黄河天险,三军攻克了数州数县,将近商都朝歌(今鹤壁市),三军将领与众诸候摩拳擦掌,斗志昂扬,人们都在为将要推翻商纣而高兴。
我们看史文:【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这个王屋,是武王的帅帐;流为乌的乌,是乌鸦;其色赤,是乌鸦羽毛着火了;其声魄云,是乌鸦群悲惨的惊叫声,魄云,即响彻云霄。就在大众准备一鼓作气打到朝歌的时候,军中又出了一件怪事:当时的天气很不利于作战!本来就很炎热的三伏天,因数十日不雨而更加烦热!武王的军队驻扎在山脚下休整,山顶的草木被晒干了,在阳光最强烈的正午猛的燃烧起来,山火气势很大,直逼三军营帐,情况非常危险。
一群失去巢穴的乌鸦冲飞出火海,悲凄的鸣叫令人心碎。一些带着火苗的乌鸦飞不动了,落在武王的帅帐上扑腾,武王赶紧将它们身上的火苗扑灭,让随军太医给它们包扎好伤口,关在笼子休养,山火也就灭了。乌鸦们的伤口长好以后,武王将它们放归大自然,鸦群在空中转了三圈,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武王。有一只乌鸦落在武王的肩上不肯飞走,武王笑笑,就留它跟随自己。此时,天降时雨,大地湿润,气候很凉爽。精神百倍的将帅催促武王出兵进攻朝歌,武王正要发令,这只乌鸦贴着武王的面前低飞徘徊,武王当下大悟!对大众说:不能进攻,就地待命!将士们大惑不解说:武王,成功在望,您为什么收兵呢?我们看史文:【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二百八十一集,二0二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