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夏本纪。(汉)司马迁著。印正主讲。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大禹治水,我们从【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 ,度九山。】这句史文上,就能看出他操作的步奏。开九州,这个开,是挖掘排水渠道。在九州范围兴修水利,该围则围,该排则排。通九道,是修出大的人工渠道,引积水引归九条主流,浩浩荡荡归于四海。而且将九道主流互相接连,州州互通,并为运河,开辟了水路运输。陂(pō)九泽,这个陂,是个通假字,通泊。是围水蓄积大湖。泽,是湿地,湖泊。九泽,是指大陆泽、雷夏泽、大野泽、潘阳湖等九大湖泊。九大湖泊的水,既有患水蓄积,也有地下水补给,天长日久形成巨大的水潭。大禹就顺势而为,将这些已经形成的大湖泊给于加工,修高堤坝,让它形成活的自然湖,永不干涸。湖的一面给留有出水口,让多余的水顺着人工渠道流入大河,再回归大海。这些天然湖有很大的实用性:能蓄养水产,能灌溉农田,解决地方大众的人畜饮水,调和干燥气候,灌溉土壤等等,充分利用水资源。度九山,九山是那些山呢?即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引水归海,阻在大山,利也在大山。大的山脉成为天然屏障,水不能淹,大禹就让九条大河顺着山脚,从人工清理出渠道流向四海。在山山水水当中,大禹劳苦奔波,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都留下他治水的深深脚印,最后终于排除了水患。治水工程圆满以后,大禹是不是一劳永逸,可以休息了?不能!后面的问题还有一大堆!那,患水排除以后,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我们再看史文:【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我们再探讨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予众庶稻,是给人民水稻种子,庶稻,是水稻。卑湿,是水稻喜湿,刚刚排除患水的湿地,种其他庄稼不合适,但大面积种植水稻,再合适不过了!自从患水排解导归正流以后,全国各地的可种植面积大幅度见了天日,又恢复到原来的面积:曾经害水淹没之地,现在是肥美的土壤,平处可以种粮,高处可以栽树!困扰人民的毒虫蚊牤没有了,风湿病也大大的减少,广大群众喜不自胜:这下可不愁没饭吃了!从此以后都是好日子啊!如此之多的肥土,养活人口绰绰有余!可是,人们高兴之余又犯了愁:粮食种子从何而来呢?旧年,就那么一点点可种之地,家家户户只留了一点点稻种,从哪里找多余的种子呢?粮食种子不够用,看看到了播种之时,人们很着急。这时候,大禹让他的得力助手,贤臣益上奏帝舜,号招全国各地有余粮的家庭勇跃捐献粮种,朝廷给予高价回收。老百姓都感激朝廷为人民治水的恩德,大户人家纷纷捐赠,很快的,排除水患的地方都播下稻谷,当年粮食大丰收!国家的粮仓一时充足!帝尧让主管农业部门的贤臣后稷,将余粮公平的分配到贫苦大众的家家户户,人民无不欢喜。我们看史文: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做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史记》讲解第一百二十一集,二0二二年五月十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