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夏本纪。(汉)司马迁著。印正主讲。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suí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前面的甸服,其封地主要是王室成员,世称王子王孙。而甸服外的五百里侯服封地,多为朝中的大功臣,等级略逊于王室成员。【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候服,比甸服次一等。采,是为朝廷服役,这是硬性制度。国家的军事人员,从候服靠近京城的百里封地征收。因为靠京都近,来往方便。【二百国】的这个国,是管理国家事务。国家有紧急情况,这些人必须挺身而出,没有推诿的理由。食国家奉禄,就得为国家办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三百里诸侯】,三百里,是前面的一百里加二百里之外。诸侯二字是什么意思?听候天子之命,诸侯,是二百国的侯补队。这些封地的诸侯大众,朝廷有难,他们也得无条件出兵相助。朝廷筑有烽火台,烽烟一起,诸侯相助。【侯服外五百里绥服】的这个绥,意思是安抚,服王者政教,做好公民。绥服封地的大众,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揆文教的揆,是教化大众的意思,接受王者教化。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是安分守己,以身作则,尽忠尽孝,为社会大众做典范人物。二百里奋武卫的这个奋武卫,我们看,前面是文,后面是武,朝廷要求子民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绥服之外的封地是什么呢?我们再看史文:【绥服外五百里要服】。这个要服做何解释呢?要,是束以文教,不能象五服出外的野蛮人那样没有礼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要达到这个标准,如若达不到,朝廷贬谪下来不得了,不但丢人而且受苦!
【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这个夷,是奉行天子常法,做一个正常人。何为正常人,何为非正常人?遵守圣教的属正常人,否则,就是未经法化的野蛮人。这个蔡,是遵纪守法。五服最后一服是什么呢?我们看史文:【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何为荒服呢?这个荒,是政教荒忽,地接蛮荒,与边远关塞交界之处。那,荒服封地的大众,是不是天高皇帝远,就不必要遵守伦理道德了?那当然不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受朝廷保护,就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与教化。伦理道德是全人类共同遵守的,谁不遵守,谁就翻车。【三百里蛮,二百里流】。这个蛮是什么意思?是脱离野性,回归理念。荒服封地的人们,朝廷对他们要求宽松得多。这些人长期与野蛮人交往,难免染上坏的毛病习气,用甸服封地的上流社会标准要求他们,诚然不现实!朝廷对荒服大众,也施行教化,但不严格。二百里流的这个流,是这里的大众与野蛮人居住在一起,过游牧民族一样的无定居生活,说是汉人却是野人。朝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政策,让这些人慢慢接受中原文明。
我们看,从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国家的管理有条不紊,做到天下为大众公享。这个服,是服从。五服都归天子号令。如此博大广阔的天下,能管理到不发生动乱,正常运转,秘诀是公正无私。那,五服封地是固定的,世袭的吗?不一定!如果人家世世代代都是忠良,都为国家做出贡献,子承父业,朝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让这个家族继续受封。如若出了驩兜,穷奇,梼杌,三苗之流的大奸臣,那祖上的封地就要移主了。四大奸臣被发配贬谪到荒服之外,我们前面学过了。而其他封地的人,做出巨大贡献,则由荒服等地转封向上,靠近京都。这种制度,历朝历代都沿袭,说明这个制度不错,符合人心。【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賓士】。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一百三十五集,二0二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