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夏本纪。(汉)司马迁著。印正主讲。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于!在知人,在安民】。
我们再探讨【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这个思长,就是进取,长进。在古代社会,人情风味重!凡事以人为本。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家族,涉及到数代人的六亲眷属,人数加起来相当庞大。敦序九族,这个敦序,就是团结九族,意义非常深远。俗话说,亲盼亲富,邻盼邻富。九族当中出个人才,其他亲戚脸上有光。相反,出个恶人,大家都感到羞愧。因此,教育族人,是个大话题。族长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处事公正,做到六合敬,这样,家族成员才服从他的管理。何为六合敬呢?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修。我们随便说说六和敬。释迦氏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六和六敬,都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功。打铁还须自身硬。不具备圣贤教给我们的传统美德,无论是谁,注定一事无成!这绝不是吓唬谁的话。基本功不过关,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古往今来的种种事例不断昭示这一真理,难道我们没有发现吗!身和同住,这个身和,是彼此尊重对方。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爱好,但共同处在一起,就要克服各自的缺点,识大体,顾大局,与大众和睦相处,学会忍让,包涵。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过集体生活。一个和字,能解决生活当中的种种纠结,能给一个团体带去吉祥,能够与形形色色的大众打成一片,能干成一番大事业!而容不得别人者,人家就容不得他!一个性格乖张,脾气暴躁,个性极强,独来独往不合群,板着面孔,让人不敢接近,别人稍不合他心意,就大发雷霆的人,他既当不了领导,也干不成大事。终其一生孤影凋零,满腹牢骚,最后在落寞惆怅当中寂然离世。做人要开朗活泼,一团和气。心善行善脾气好,心胸宽广笑容多的人,人人喜欢。这样的人,一生快乐,身体健康,万事胜意。都在身和同住上。
口和无诤,是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听到人家说话合情合理有道理,自己点个赞;而有人蛮不讲理,信口乱说,听不过,自己躲开,不要与他争辩,免得制造对立面。人多处管好自己的口,无人处管好自己的心!别人无理取闹,毁骂我,怎么办呢?跟他针锋相对的去吵吗?没有必要!吵赢了,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精神;吵输了,憋一肚子气,几天缓不过。是非以不辩为高明。关于吵架与打架,一个人吵打不起来的。他要骂我,说我的坏话,随他!他想说多久随他说!说累了,他自然就不说了,而且感到很无聊,以后就没有兴趣继续说下去。释迦氏所说的度众生三字,因为你口和无争,不就自然度了他吗!吵架的升级是打架!打赢了坐牢,打输了住院,结局都是悲剧。做到口和无诤,功德无量!意和同悦,是做大众喜欢的事情,不要逆着大家的利益行事。大众喜欢地面干净卫生,人人都要注意好自己,爱护环境卫生。人们喜欢听积极向上,让人学好的嘉言,我们就顺着大众说断恶修善,发挥让人心情舒畅的正能量,就是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是志同道合干出一番事业。一起共事,要互相理解对方,给对方支持帮助。利和同均,是公平的分配属于大家的财富,不可厚此薄彼。民不患贫,而患不均,物不平则鸣。让一部分撑死,而让其他人饿死,这是家庭矛盾丛生、国破家亡的前兆。利和同均的意义,可想而知。戒和同修,是要遵守集体共同的生活准则,不搞特殊化,共进共勉,建造六和敬团体。家族的族长与国家领导人,做不到六和敬,国家就要出问题,能不谨慎吗!【慎其身修,思长】,这是古人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做事要长远,路往宽处走。团结好一个大家族,就是对国家的大贡献,不可小看这其中的意思。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三口之家,这些族训难道就过时不用了吗?更重要!如何借鉴古人的经验,将子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一百三十九集,二0二二年六月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