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夏本纪。(汉)司马迁著。印正主讲。
【乃言曰: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yì 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xī 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yì 在官,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我们再探讨【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天讨有罪的这个天,就是天道、正义与法律。古代的国家领导人又名天子,意思就是替天行道。因此,我们在古文当中看到关于天的字,不要迷信。当然,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就算他侥幸逃过法律的制裁,其结果同样很悲惨:自然会招致意想不到的大灾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实真相。中国老百姓敬天畏地,是迷信吗?敬天畏地,就是本分做人,循规蹈矩,不做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情。违反了国家法律,给国家与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国法必须量刑定罪惩罚他,让旁观者望而生畏,不敢造次。所谓理说君子,鞭打小人。对一些屡教不改,不自觉遵守社会公则的人,必须用法律惩办他。五刑五用哉的这个五刑,不是古代的五种酷刑。我们在五帝本纪上看到,尧舜时期,已经将五种酷刑改轻了:打板子,罚款,最重的刑罚是流放。贤臣皋陶说这番话的时候,帝舜还在位,不可能又改成五种酷刑。五用,是五刑用之得当。吾言厎可行乎?这个厎,通底。皋陶问大家说:我这番话有道理吗?站得住脚,行得通吗?【禹曰:女言致可绩行】。听完贤臣皋陶的一席金玉良言,大禹深受感动,赞叹说:您的话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用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妥当不过了。皋陶,您真是个大智慧的圣贤啊!皋陶听到大禹的赞叹,摇摇头,说:【余未有知,思赞道哉】!意识是,我没有什么大智慧大德能,只是事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事符合天地之间的大道理而已。余未有知的这个余,是第一人称,我。思赞道哉的这个道,是仁义道德,让人安分守己,去邪向正。
我们再看史文:【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皋陶治国平天下的策略,深得帝舜佩服。所谓欲得天下兴,先要圣赞圣。圣贤在一起共事,互相之间没有嫉妒,都希望别人比自己更强更贤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禹、伯夷、皋陶,还有帝舜,大家的心态都很好!与乱世朝堂的勾心斗角,相互排挤,争权夺利相比较,遇到圣王治世,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匆匆过客,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个留名,是留一个好榜样,让后人学习你。人生道路上,需要大圣大贤的指导。皋陶说完了,帝舜对大禹说,你也畅所欲言,说说你的治国策略。让大众听一听。我们再看史文:【禹拜曰: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zi)。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jùn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这段史文,意思是,大禹说,我说什么呢?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语言能感动人!我是个实干家。帝舜您最清楚!我自从受命治水以后,新婚的第四天就离开了妻子奔赴第一线,一直到工程圆满。其中所受的艰难困苦,帝舜您最清楚。这还要用语言说明吗!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臣子我一向用真实成绩向天下人汇报。皋陶难禹曰的这个难,不是刁难,是没有理解透。予思日孳孳的这个孳孳,通假字,通孜。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浚畎浍致之川这个浚,是疏通。畎quǎn ,是田间小沟。浍huì,是积水。这句史文的意思,是将积聚在陆地各处的患水疏通到大江大河,导归大海。大禹担任治水工作,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埋头苦干的事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用做专题报告,举国上下都在一口声赞美他,这是不争的事实。【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一百四十四集,二0二二年六月七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