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殷本纪。
【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咎单在世,用道理压服着雍己,他不敢明目张胆的胡作非为;兄长又是明君,在君臣份上,雍己还有顾忌。但自从咎单故去以后,雍己肆无忌惮,在朝中拉拢力量,一度架空了帝小甲。围绕在雍己身边的利益集团,占据了半壁江山,令帝小甲一时无策。朝中有目光的贤臣,都知道政权面临着大动荡:但这是王室内部的矛盾,外人不敢插手。帝小甲也看出了其中的危害:雍己这样的人,肯定不是治国的君主。对于雍己,他软不得也硬不得。论起雍己办事的魄力,这没说得;可这个人就是修养不够,贪爱浮华,图名图利,吝啬小气,发火动怒,毛病真的不少。一旦让他执政,他势必废弃仁政治国的策略,加重人民的负担,搞不好要将前六位国君的成就毁于一旦!这如何是好呢!
在帝小甲左右为难之际,他的王弟太戍领着伊陟偷偷来见。太戍年龄虽然很小,但聪明睿智,很懂事。伊陟对帝小甲说:雍己的习气根深蒂固,绝不是谁能改变的。他在朝中功高盖主,无人敢惹,又掌管重兵,大王您如何敢来硬的!这也是商王朝的劫难,避免不了。好在太戍我是国家的元气,有我太戍暗中制约着雍己,还不至于江山移主!于其跟他斗争,搞的满城风雨,导致外邪入侵,还不如顺势而为立他为帝,让他接受现实的教育。当年太甲被伊尹流放桐宫三年,觉悟回头;现在度化雍己,换一个方式!只能让他亲自尝尝做帝王的味道,他才肯服输!这个人不算个坏人,但他绝不是贤人君子!帝小甲征询太戍的意见,太戍也如是说。小甲问太戍:你如何暗中制约兄长雍己呢?太戍说:顺着他的脾气来!不惹他生气,也不让国家蒙受重大损失,哄着让他慢慢的重用我,我掌握了朝中重权,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帝小甲很欣慰,答应了立雍己为储君。我们看史文:【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帝小甲驾崩以后,雍己急不可待的登上帝位。果然不出大众的预料,雍己上位不久,不顾群臣的阻拦,一口气将人民的税赋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还说自己有良心,处事厚道。他的这一举动,破坏了商王朝从武王起始的轻徭薄赋政策,惹得民众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雍己为什么这样胆大?增加百姓的税赋,那可是牵一动百的大事情!数朝国君都不敢这样做,他为什么即位不到一年,就冒天下之大不讳?百姓们的议论倒还罢了,掌握着实权的诸侯,在雍己执政之后的第一个朝觐年,就缺席了不少!更让雍己难看的是,前来的诸侯对他不热不冷,气氛非常尴尬。君臣大宴上,人们几乎不说什么话,喝了几杯闷酒就各自散了。
这件事情无异重重打了他的耳光!一连七朝,诸侯大会都是满堂高坐,热热闹闹,诸侯们见了国君热情爽朗,君臣促膝谈心,亲如一家。宴会上觥筹交错,大众开怀畅饮,好不热闹!今年这个场面,让人很不自在。可雍己并没有就此觉悟改变自己,后面的事情更令人气恼:他竟然公开答应一些腐败势力的旧话题:提高全民消费,诸事排场。全国上下掀起奢靡之风。他带头将旧宫殿悉数拆除重建,极尽豪华。对饮食的考究非常挑剔,一改前帝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饮食稍不合口,就斩杀御厨。人们整天战战兢兢害怕灾难降在自己身上,没有人敢给他作御厨,雍己很孤立也很头疼。
这时,大臣伊陟毛遂自荐给他做饭,雍己乐不可支:伊陟是伊尹的后代,伊家世世代代出高厨,伊陟烧汤做菜的技术更是天下皆知。只是人家世代官宦,雍己不敢随便使唤他。现在,伊陟愿意下苦当厨子,正合了雍己的心意。伊陟趁机靠近了雍己,对他的操控很方便。下面如何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二百二十二集,二0二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