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殷本纪。(汉)司马迁著。印正主讲。【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前商,传到商汤王这一代为第十四位候王。如果夏桀这里没有变故的话,商汤王也跟前面的十三位候王一样,安安静静的过好自己的一生。可现实逼迫着他不得不作为!早在夏帝孔甲执政期间,就有不少诸侯主动归顺殷商,众诸侯还有预言:夏将不久!鼓动商汤造反,推翻孔甲,另立新朝。这些建议,被当时的殷候严词拒绝!原因是,殷商世代忠良,绝不做欺上造反之事!况且,祖先契,与帝禹同是八元八楷好同僚,而现在互相操戈,怎么对不起祖先呢!
成汤的人品,比之殷商先祖契,在当时的大众心目中,他几乎是契再来,享有很高的声誉,诸侯与族性都很尊敬诚汤。成汤的名字叫做天乙,成汤,是他的号。【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契受封商丘以来,他们的经济文化中心先后迁移了八次。为什么这样频繁的迁移呢?这是时代的需要,大贤不与世争。住在这里时间久了,一些恶人骚扰捣乱,制造矛盾,搅得大众不安宁,贤人就主动放弃目下的利益,退避三舍,以求身心清净。舜避让丹朱;禹避让商均;益避让夏启,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事情,前商八迁的主要原因,应该跟以上三件事一样吧!将辛辛苦苦建起的繁华之地让给他人,重起炉灶,是拿的起放得下,有志气的作为!前商的十四位候王,都遵守这一准则。
天无绝人之路,圣人懂得退让的道理。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退,是为了保全品德与人格,以图日后东山再起。汤始居亳的这个亳,即今河南商丘。【从先王居】,是成汤将辛辛苦苦建起的繁华之地让给他人,回到久已荒废的祖先旧都。成汤这一代,因为有人与他人争斗,天乙(成汤)又率领大众搬迁回到祖先契曾经住过的殷地——亳。这时的亳,已经不是契住世当年的经济文化中心,而是枯杨噪鸦的荒凉地。但事在人为,离开内部争夺的地方,成汤很清净。在他的悉心治理下,曾经的废都又繁荣起来,跟随成汤的大众又过上了衣食丰足,九族和睦的幸福生活。为此,成汤还作了《帝诰》,以鞭策子孙: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保持自己高尚的道德,普施万物,恩泽天下,爱护一切生命。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个征,是兴师讨伐。在成汤之时,夏桀政权名存实亡,成汤虽然未称帝,但投归到他这里的诸侯,几乎跟夏王朝的力量等齐。对于众诸侯的管理,成汤王一向采用怀柔政策:轻易不用武力讨伐他人。但商汤王为什么武力攻伐葛伯呢?葛伯又是什么人?这个葛伯,是夏桀的爪牙,一支非常飙悍的武装力量,又名葛伯候。虽然如此,成汤也不可能多管闲事去讨伐他。讨伐葛伯,另有原因。
说起葛伯候的祖先,就是我们熟悉的大贤臣皋陶。同是八元八楷,后人的素质各不一样:夏桀虐政,葛伯助虐,商汤王则贤明。这个葛伯所造的恶业,是蔑视先祖,残杀无辜。这话怎么说呢?他公开的将祖先皋陶等人的灵寝与牌位废弃不顾,跟着夏桀剥削人民。要说子契与皋陶,那是世交。两家的后代常来常往,关系不错。直至葛伯与商汤这一代,感情还很好,互相照顾。可夏桀虐政以后,葛伯变了: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倾向于夏桀,想找夏桀做靠山,狐假虎威,多捞些油水。为此,商汤王与他深刻交谈过:让他不要顺着夏桀去残害人民,做夏桀的帮凶。可葛伯就是听不进去。商汤王很痛心:就列举出贤祖皋陶,让他看在祖宗面上听纳忠言,两个人谈论的非常激烈,后话如何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一百八十一集,二0二二年七月十四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