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殷本纪》。
【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hé)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奈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祖伊接着说:大王,天下已经大乱了,你难道没有觉察到吗?到处都是人民的怨恨之声!你如果不顺应道德,率先作出好样子,恩布万民,安抚人心,天下就要易主了!老百姓无法生存下去,就象当年的夏民诅咒夏桀一样,人们都在诅咒你:纣王造了如此之多的罪业,上天为什么还不降罪于他、让他早死呢!这样的恶王住世,我们实在没有活路了!国家形势已经危如累卵,大王,你打算怎么办呢?
这个【不有安食】,是不得安宁;【不虞知天性】的虞,是明白;【不迪率典】的迪,是快速;【天曷不降威】的曷,通假字,通何。祖伊苦口婆心的说了一大通,纣王有没有听到心里去?他到底知不知道人民的情绪?被女色迷昏头脑的纣王智商降到了零点,他整天沉溺在妲己的温柔乡里,确实不知道民间的疾苦,更不知道自己被社会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处在万丈深渊的边缘!我们看他如何说:【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这时的纣王还是那样骄傲自大,目空一切,他对祖伊的话不理不睬,还说了不少风凉话:这你就放心吧!我是真命天子!生下来就是帝王的命,谁能夺走我的王位呢!祖伊,就你话多!满朝文武都不说我,你在这里啰嗦了半天,口不干吗?赶快回去喝点茶!我这里就不麻烦赐茶了!
忠心耿耿的祖伊听纣王这么一说,落了个大红脸,败兴而归。【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这个反,通假字,通返。祖伊返回家以后,对亲人们说:这里不能继续住下去了,提早打算将来的日子!纣王已经听不进忠言,殷商政权危在旦夕。西伯昌一旦用兵,必定势如破竹,纣王绝不是他的对手,我们还是投奔西伯昌吧!
事情正如祖伊所预料的那样,西伯昌确实酝酿着灭纣计划。我们看史文:【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西伯昌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伐纣运动不久,鞠躬尽瘁,大限到了,不久卒于军中。三军失去主帅,没有了主心骨,损失惨痛。正当大众扼腕长叹,不知道该进该退、前途未卜之际,西伯昌的二儿子姬发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率领大众继续伐纣。人们这才吃了定心丸,三军重振旗鼓,继续东征。
西伯昌卒后,后人给他的谥号为周文王。文王留诸后世的著作就是《周易》。能将《易》经注释完善到普通百姓能看懂,能接受,在当代没有超过文王者。文王是大圣人,当然知道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他托付儿子姬发再接再厉,为民请命,还将伐纣过程的难题预先告诉儿子姬发,因此,姬发伐纣胸有成竹。
姬发,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武王。武王的才智与德行,几乎与父亲等齐,是位难得的贤王。文王卒后,因为他全盘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文韬武略,普施仁爱,文王住世当年凝聚起来的力量并没有分散,在武王手里壮大了许多,人民对武王的拥护,不下于文王。
武王将文王的灵牌供在战车上,领着义军一路向东,直逼殷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克了无数城池,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的拥戴,众诸侯纷纷归顺武王,东伐路上,武王的作战力量越来越强大。到盟津一带的时候,周的势力已经有八百诸侯拥随。【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个盟津是那里呢?即孟津,古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
西歧,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一带。从陕西到河南,当时近乎原始的交通水平很不容易达到目的地。而且,武王是走一路打一路,我们可想而知其中的艰难。长征路上,守护城池的殷商军事力量阻难重重,但最终还是败给武王的正义之师。武王东征到盟津一带的时候,如同滚雪球一样,诸侯背叛了腐败的纣王而归顺武周者,已经有八百诸侯。也就是说,天下大多数的人民已经背叛了殷商,围绕着纣王的殷商力量,如同不停干涸的湖面,已经缩小为一点孤岛。下面如何进展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二百五十八集,二0二二年九月三十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