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吐司》《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洛邑安定以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增!数年以后,不但将国家投放进去的建设费用全部收回,还积蓄了大量资本。经过数年的锻炼,成王更具领导经验。国家的另一项重大举措是,不但着手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教育质量,还将平叛东夷一带的少数民族势力。这股势力在西周初年,一直不将朝廷放在眼里,为害地方,奴役人民,落后野蛮,与高度文明的西周政权背道而驰,是一帮地地道道的的土皇帝。西周政权扎根于洛邑一带,对东南方向的操控更为方便。与此同时,淮夷残奄(一支古老反周部落)也蠢蠢欲动,他们对西周政权直辖洛邑一带很不满意。
为什么呢?以前的周王朝京都在丰邑,鞭长莫及,管不到他们,这个古老部落可以随意抢劫、拦截附近诸侯对朝廷的贡品,还可以随意侵略周边的诸侯,占山为王,是地方上的黑老大。
武王住世当年,顾不及征讨他们;成王年幼,又遇三监之乱,周公等臣腾不出手来,这股势力越发猖狂:数度残杀西周政府派去的官员,抵制西周政权的领导,既不朝贡,也不容纳西周官员,几乎成为独立的野蛮组织,一度发展到与西周政权对抗。
周公驻扎洛邑,奉成王之命数次派使者与其沟通,均无结果,最后不得不武力征伐。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这个保,是成王的老师;这个师,是帅。召公本来就是太子姬诵的太保,跟成王的关系情同父子。征讨东夷是国家大事,周公付诸全部精力,朝中一日不可离开周公,这次远征,所需时日几何,谁也不敢保证,朝中的大事由召公协助成王处理,周公则一心一意奔赴前线。【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这个淮夷,是江苏省徐州、盐城一带靠近沿海的少数民族;残奄,即奄国,殷商的古旧封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为什么将它叫做残奄呢?这里思想先进,看清形势的明白人早就归属了西周,还残留了一部分顽固分子武力把持人民,所以叫它残奄。周公征讨这些野蛮民族,就跟诸葛亮五月渡卢,深入不毛一样困难。中原的兵士适应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条件,病死者相当之多。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周公还是宽容处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七擒七纵,最终感化了他们,将西周的仁政普及到少数民族当中,让他们接受了中原文明。【迁其君薄姑】。这个迁,是流放;这个君,是少数民族的酋长;薄姑是地名,又名蒲姑,在今山东博兴县一带。淮夷、残奄的百姓都愿意接受西周的领导,西周政府给于大众钱粮,还分封了土地,派去人民教师与朝廷官员教化管理,让人民自力更生,酋长没有了实权不肯干休,周公就将他们流放在蒲姑荒凉地,瓦解了他们的武装力量,酋长贬为庶人。到此,淮夷、残奄的武装力量悉数解除,西周没有了后顾之忧。
【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这个宗周:指丰、镐一带;淮夷,残奄一带的叛乱平复以后,成王亲自去安抚地方人民,给他们带去丰厚的礼物:少数民族急需的衣服、食物,还帮助他们建造了新房,考察了地方的教育事业。淮夷、残奄人民感动的热泪盈眶,赞叹说:成王跟当年的汤王一样爱护人民啊!我们再要不懂得感恩,还死记着自己是前商子民与西周对抗,怎么对得起良心呢!接受了文化教育的淮夷、残奄人民,明白事理,团结一致建设边关。成王作了告示《多方》,以昭告天下。《多方》说了什么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三百0五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