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随着国家内部的强大与繁荣,西周政权的影响力迅速扩展到边关少数民族地区。西周平叛了东夷少数民族的叛乱以后,南、西、北方的其他外族人民,纷纷与西周交好,以寻求蔽护。【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这个息慎,即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一说是满州民族。远道而来的息慎使节,住在丰邑的日子里,看到满街都是圣人,大为惊叹!他走在大街上,井井有序的士农工商,人人见面春风和气,生意卖买公平合理,大周王朝的京都静悄悄的蕴酿着华夏文明,令他感羡不己!
他问成王:西周现在的文明,我们只从古远传说上听到过!今天来到中国亲眼看到,几乎不敢相信是真的:可这一切都是现实啊!希望成王能将这个经验传输给息慎人民,将我们的国家也治理为圣贤之邦!成王很高兴,下令让当时的礼部大员荣伯写了文章,详细的讲述了圣贤教育的细节,还将中国的圣贤文章赠送给息慎,派了中华使节跟随到息慎亲身传教,这就是《贿息慎之命》。息慎人民得到中华文明以后,国家蓬勃发展,又一次证明了圣贤教育是国家强大的基础。《贿息慎之命》的这个贿,通假字,通惠,给予的意思。
周成王姬诵在位二十二年后驾崩,这短短的二十二年,他的丰功伟绩,给后人作出永恒的榜样。文王没有武王这位贤子,推翻不了腐败的商纣;武王没有姬诵,就不能保全胜利果实。接连三代圣人治世,这是周王朝之所以兴盛的秘诀。国家安定,四方来朝,周成王起了关键作用。那,西周第三代国君是什么人品呢?他是否能继承祖宗大业?
我们再看史文:【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操劳一生的成王,在他将要驾崩之时,选择好合适的继承人——即他的太子姬钊。姬钊登基之时也很年幼,虽然姬钊长期接受父亲的良好教育,但成王还是担心他执政期间出差错,设立召公、毕公为太保,以指导他在位期间公正仁慈,接续宗祠慧命。惧太子钊之不任的这个不任,是不称职;召公与毕公,都是文王子、武王的异母兄弟,也是姬姓大贤。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毕公是文王第十五子。这时,周公已经过世了,好在召公与毕公还健在,姬钊属于他们的孙辈。【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成王驾崩以后,召公与毕公扶持姬钊登基,就是康王。
年幼的康王是位不折不扣的富三代,但这个孩子确实与众不同,能听进去前辈的教诲,尊敬召公与毕公。而召公与毕公不负前王的重托,培养康王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二公经常领着康王,带着朝班文武官员,到姬氏宗庙现场学习历史,给年幼的周康王讲说祖父武王伐纣的艰难与成王治世的不易。康王深思良久,问召公与召公,那我现在该怎么作为呢?二公对他说:你是太平天子,自然比你的太祖父,祖父,父亲幸福得多!但是,顺境比之逆境更难作人!大王,你看看五帝时期与夏商历史,将会深有感触!亡国之君为什么丢了祖宗家业?他们难道不幸福如意吗?天下难道不富足吗?一手好牌为什么被夏桀、虐纣打坏?这是我们不能放松的话题!【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如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三百0七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