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记-第308集

慧利 2022年11月26日20:10:55
评论
288

  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
我们再探讨【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这几句祖训,是千古绝唱,到什么时候是立身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秘诀就在这里。节俭,是惜福。无论日子多么富裕,都要遵守这一准则。平常养成节俭的习惯,不但能保住过去的成就,还能将未来经营的更好;毋多欲的这个多欲,是贪心。人一旦贪求过盛,什么恶事糊涂事都能干出,贪为苦本。圣贤教世人格物致知,戒骄戒贪,制意诚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本本分分干好自己的事业,善始善终;以笃信临之的笃信,即诚信,国家以诚信治天下;临之,是亲民。古人在朝堂之上陈列着九鼎,寓意君王一言九鼎,国家政令重若泰山。做国家领导人不容易,首先要自身素质过硬。人民群众将国君称作圣上,是要求国家领导人希圣希贤,将全国人民培养成圣贤,为民父母官。以上,是召公、毕公老一辈贤臣的处世原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这个《顾命》,是成王临终托孤于召、毕二公,再三嘱咐两位叔父严格督促教训年幼的姬钊,不给他腐败堕落的机会。三公六卿受托,丝毫不敢懈怠。用隆重的登基典礼扶持姬钊登基,就是后来的康王。西周政权,从文王到武王,再到成王与康王,运作的很得人心,原因是四代国家领导人都力行圣教,臣子当中有周公、召公与毕公这样的大贤。年轻的康王姬钊,他的一生,与祖父与父亲一样没有走过弯路,缘于召公与毕公的培养。跟着什么人学什么样,康王也是一位圣贤。【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这个文武之业的文武,是周文王与周武王。康王登基以后,与父亲成王一样,延续了文王与武王的仁政,轻徭薄赋,向全民普及圣贤教育,自己带头学习文王与武王,终其一生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是后人公认的大贤。
《康诰》的康,是康王,康王即位,向天下人民作出保证,效法文王武王,造福人民群众。那,康王的政绩如何呢?我们看史文:【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这个刑错,即刑罚。成王在位二十二年,康王在位二十五年。在他们父子执政的四十多年当中,且不说政治有多清明,经济有多发达,只从社会治安来看,四十多年不用刑罚而天下安宁!这在现代人看来几乎是神话故事,世外桃源!可这段辉煌的古代文明,是真实存在的,绝非后人编传!
印度释迦氏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很多人对佛陀这句话都持怀疑态度,不敢相信自己也不敢相信现实,自暴自弃,当我们看到成康之治,四十年不用刑罚而社会发展井然有序的史实,回味释迦氏的话,千真万确!人生,是一项改造自己缺点错误的修正工程!古人与我们同是人生父母养,血肉之躯,为什么我们与古圣先贤相去甚远,道德沦丧,一败涂地?思来想去,是丢了祖训!现目下,社会处在极度混乱当中,人民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与方向,痛苦不堪!我们要将老祖宗请回来!借鉴古人的治世经验,完善自己的人格。
成王与康王的这段美好的治国历史,后人美誉为成康之治。这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成就,向全世界人民证实人人皆可成圣贤的真理,鼓励鞭策了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高举圣贤旗帜,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圣贤。【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作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三百0八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