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记-第309集

慧利 2022年11月26日20:11:18
评论
298

  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
周康王的一生,不愧天地,不辱先祖,是人民的好君主。康王执政晚年,召公谢世,这是国家非常惨痛的损失,为此,康王陷入痛苦当中难以自拔,很长时间不能恢复。国家的大事压在康王与毕公肩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朝廷的骨干力量就留下是毕公一个。【【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这个作策,是策封;分居里的居里,是当时的京都丰镐;成周郊的这个周郊,即京都内外。康王加封毕公为当时的京都主管,在我们今天想来大材小用了,其实不然。因为,西周政权运作到康王这一代,京都丰镐非常繁荣,汇聚了大量的前商遗民。这些人从河南省亳地一带迁移到丰镐从事经营,与周民混居一起,多为达官富贵,仗势欺人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周王朝当中的富三代富四代也不示弱。两股势力、上层社会的人物为争生意卖买、好的地段,难免产生纠纷。在当时,前商富人手里掌握着大量的资金,为繁荣国家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将两股势力摆平,让国家经济正常运转,普通臣子根本无法禁令,必须有德高望重的大臣出面调和。管理京都内外,是件非常棘手的差使。
周民与前商遗民混居在丰镐,这里面有很微妙的关系,搞不好会引发前商遗民的暴乱,涉及到政治安稳。也只有毕公这样的大德,才可以安抚各路人物。毕公一碗水端平,既不袒护周民,也不偏向商民,公平处事,得到商民与周民共同爱戴,京都安稳太平。
康王将此事托付给毕公,毕公以德感人,以理服人,商民与周民和睦相处,丰镐治安很好。因此,康王非常感激毕公,作了《毕命》。《毕命》的内容,是康王真诚的赞美了周公、召公与毕公为朝廷作出的丰功伟绩,承认周王朝的延续与发展,与三公的贡献密不可。其中,辅助他治国的毕公鞠躬尽瘁,为天下耗尽心血,他之所以能够安坐王位,都是毕周辅助的功德。事实证明,康王说的是公道话,周王朝的成长与发展,三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这个卒,即驾崩。康王驾崩以后,他的太子姬瑕继承了王位,就是昭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昭王也很英明,但太史公为什么说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呢?作为西周第四代国家领导人,姬瑕可以说占尽天下先机,风光无限。他接过父亲康王的政权,治理国家有条不紊,西周政权在他手里运作还算顺利,但是,全民素质的集体下降,比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已经大大逊色了。世风江河日下,昭王的品格自然比不上前四王,这是情理当中的。但这个小小的微差,却预示着周王朝方方面面已经下了一节,由极盛转头向下。
我们看史文:【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正所谓道失一分,苦多一分。昭王执政期间,由于西周朝廷王道微缺,物不平则鸣,诸侯造反之事逐渐多起来。姬姓先人当中的最后一位——毕公也谢世了,再也没有大贤大德辅助新王,昭王只能靠着自己去运作。
而四方诸侯的叛乱,对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破坏很明显,其中南方楚蛮闹得最厉害,楚蛮动辄欺压其他诸侯,烧杀淫略,无恶不作,道义尽失,成为朝廷的第一件头疼事。
昭王数次派兵讨伐楚蛮,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为此,昭王一夜白头。而朝廷每年向南方投入的军费,压垮了后方经济,西周朝廷的宽松日子结束了。为了尽快的铲除这一毒瘤,周昭王养精蓄锐,准备御驾亲征。他征讨楚蛮结果如何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三百0九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