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周昭王在位共计十八年。前九年,天下还算太平,成、康两王的治世影响还普遍存在人民心中,仁义道德还为大众所认可。但到昭王后九年,世风日下,人民的思想观念大大改观了,正如太史公所说的这样:王道微缺。这个微缺,表现在周昭王没有文、武、成、康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对待诸侯的反对与不朝供,他没有用怀柔政策感化诸侯,而是穷兵黩武,拳头说话。这一着,让本已存在的内部矛盾再行交恶,逼得他不得不御驾亲征,最后将自己的性命搭进去。
【昭王南巡狩不返】,的这个南巡,其实是南征;这个不返,是他再也没有回到丰镐。朝廷经过数年的准备,粮草充足,周昭王很自信。
此前,他将战败而归的武将斩杀了好几拔,人人提到南征楚候都胆战心惊。所谓骄兵必败,朝中的明眼人看到昭王志得意满的架势,劝谏他不要出征,让太子或者其他大臣前往。任是臣子如何劝谏,昭王听不进去。他傲气十足的对三军说:依我们现在的兵力,是楚候的十倍,消灭楚候绰绰有余!况且还有君王御驾亲征,没有打败仗的道理!你们就不要操心了,等着听候捷报吧!
他亲自挂帅,从丰镐出发,一路南下。到了荆襄一带,北方的士兵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半。可急于求成的昭王并不体恤三军,而是催逼着大众继续前行,将大批病员扔在南征途中任其自生自灭,军心冷散了五分。
好不容易到了作战的地点,又有大量兵士身体虚弱,勉强能够拿动武器。劳师远征,人们已经疲惫不堪,而这时的昭王并没有让三军休养生息,反倒说一鼓作气的道理,决定速战速决。而三军将领呢,看到自己的属下精疲力尽,根本不具备作战条件,纷纷劝谏昭王:勉强打下去必败无疑!必须让士兵休养生息,待身体健康以后再打不迟。还有人巧妙的对昭王说,前几番作战失败,主要原因就是朝廷摧促太紧迫,让楚候捡了便宜,并不是将帅与三军无能!可急火攻心的昭王就按不住性子,择日与楚候宣战,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卒于江上】的这个卒,是昭王在全军覆没以后,身心双重打击,一病不起,未及班师回京,就于渡江途中驾崩在船上。一代帝王南征不返,大败给小小楚候,这是非常丢人的事情!消息传到丰镐以后,当时的太子姬满与三公六卿向全国人民封锁了事实真相。原因是害怕其他心怀不轨的诸侯趁机作乱。而朝中的知情者,则深深担忧国家的命运:纸包不住火!身为帝王,他的国丧如何办理呢?如此国家大事,总不能秘不发丧吧!而昭王的国丧不通知诸侯,新君继位如何统领天下呢?到昭王的梓宫秘密运回丰镐的时候,两班文武乱成一团:国丧之事如何办理尚无定论,以太子姬满为首的三公,急于扶持太子登基,也顾不上办理昭王的国丧。
我们看史文:【其卒不赴告,讳之也】。这个不赴告,是最终没有向诸侯发告卜文;讳之也,是活人为了顾及面子,隐瞒事实真相。可惜一代帝王,他的尸体腐烂在梓宫,朝服都未穿上,就被秘密的埋入土中。
等诸侯与全国人民知道真相以后,人人寒心:这帮好面子的国君与臣子,不是断送周王朝的江山吗!胜败乃兵家常事!就因为昭王打了败仗,后人就这样对待他吗?周王朝世世代代宣传的忠孝礼义到哪去了?民众议论纷纷,太子姬满脸上很无光彩,即便三公扶持他登上了帝位,诸侯们对新君的印象已轻蔑三分。
而周王朝的衰相,到姬满(周穆王)这里,已经明显的暴露出来,黄金时代的文武成康治世,到此结束。我们看史文:【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guǎng)申诫太仆国之政,作《臩命》。复宁】。如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三百一十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