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周本纪》。
【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guǎng)申诫太仆国之政,作《臩命》。复宁】。
昭王驾崩以后,以三公(太子满的太师,太傅,太保)为首的西周政权,秘密的发葬了周昭王以后,立他的太子满为继承王位,就周穆王。周穆王即位的那年,他已经五十岁了。【春秋已五十矣】的这个春秋,指一个人的年岁。穆王寿命很长,在位54年,他住世共计104高寿。周穆王即位的时候,诸侯们对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统治者大打折扣:堂堂的周昭王挂帅出征,吃了败仗还不肯认错!文武百官与当今穆王瞒天过海,纸能包住火吗?这样大的事情,不说别人走露风声,昭王的死对头南蛮子楚候就没长嘴吗?这还倒罢了,死去的昭王不可能站起来向天下认错,而活着的这班人五人六呢,怎么也如此糊涂!竟然将昭王偷偷埋了?这是看不起我们广大诸侯,还是将我们当傻子欺骗?就冲这一点,大家以后不朝拜你周穆王,你也没话说!因此,周穆王执政的前十年,诸侯大量不朝,国家经济吃紧。而周王朝内部呢?因为昭王连年战争给人民的带来的痛苦,与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与亏损,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国内的反战情绪与怨气铺天盖地而来,人心涣散。
而未被昭王征服的楚候呢?打了胜仗,气焰更加嚣张。他纠集了其他几位对朝廷有意见的诸侯反扑过来,一路烧杀略抢,吞并弱者。这个消耗国家钱粮的毒瘤依旧,周王朝暴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我们看史文:【王道衰微】这个衰微,到底有多严重?裂缝已经形成,直接给往后的春秋分裂开了前端!国家经济迟迟不得恢复,边关告急,狼烟烽起,令周穆王焦头烂额,不知道从何着手治理混乱的天下。
与此同时,处在苦难当中的人民,都追思文武成康的仁政,社会上掀起思古风潮:画有文武成康亲民的器皿、家具,成为市面上的抢手货;老百姓的家庭都装饰着类似的图画;各路官员都上谏穆王,挽救目下的頽势,只有恢复文武成康的仁政!穆王经过反复思考,接受了众臣的谏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的这个闵,通假字,通悯;这个文武,是周文王与周武王。穆王鼓励全国人民说:当年,我们的先祖文王与武王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而得到天下,他们就凭靠仁德!成王与康王能治理好天下,也凭靠仁德!仁德,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我们要将仁德普及到全天下!
穆王说干就干,他作为的第一步,是对当年被昭王处死的数位征南将军平反昭雪,加封他们的后代;又给跟随昭王出征楚候阵亡的将士家属安慰厚恤。政策落实以后,民间的怨气明显平息,人民对朝廷产生了新的希望,国民的凝聚力迅速融和。消息传到诸侯各国,混乱的纷争格局有所缓解。【乃命伯臩(guǎng)申诫太仆国之政,作《臩命》。复宁】。这个太仆是什么职务呢?就是现在的林业部长兼畜牧业官,负责皇帝车辆、马匹等。针对动乱不息的南蛮楚候,朝廷存在两种态度:一派主战,一派主和,意见很不统一,穆王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太仆伯臩对他说:其实,楚候初始造反的事情,根本不为什么大事,也是由小事引起的。说起来还要怪周民!事件的起源,就是与楚候交界的周民为了几匹牛马引发了矛盾,仇怨越结越深,最后闹出人命,两家都不服输。地方官没有妥善处理好这件事,矛盾激化。要是文武成康执政,对楚蛮广施仁政,安抚恤问,根本不可能演变为大型战争!错就错在地方官仗着周王朝强大的背景,变本加利的欺负楚蛮,我们的先昭王也欠慎思,武力讨伐,导致国家蒙受重大损失!当今,我们以安抚少数民族为要,那能重蹈先王的覆辙呢!穆王觉得有道理。接下来该如何处理楚候叛乱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就再探讨。《史记》讲解第三百一十一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