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jiǒng)申诫太仆国之政,作《臩命》。复宁】。
太仆伯臩给穆王分析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穆王说:你说的有道理,错已经错了,南方战火不息,我们目下如何挽救以前的失误呢?东流一去不复返,说这些后悔话有什么用呢?伯臩说,如果没用的话,为臣我在这里说什么呢?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照着文武成康的行事去安抚楚候,做到仁至义尽,他若还是执迷不悟,再征讨不迟!为什么将所有人都想得那么坏呢?人心都是肉长的!南蛮子也是人生父母养,他们难道就不懂一点道理吗!穆王问他,依你如何办理?伯臩说,那你派为臣带着良马、还有适量的财物去安抚楚候,试试看!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他们也不希望长期军耗!我们给个台阶下,他还有什么不愿意的!虽然说我们的先昭王吃了败仗,楚候也元气大伤!朝廷给予安抚,他们求之不得!最低限度他没有理由继续作乱了!朝廷趁着和平恢复经济发展,国家强大了,量他们也不敢继续为乱!穆王听取了伯臩的谏议,派遣他前王南方安抚楚候。
果然不出伯臩所料,楚候很热情的接待了朝廷使官,他们对伯臩诉苦说:邻近的某些周民仗势欺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打死了他们好几条人命,不但不道歉,还强迫他们认错!这口恶气谁也咽不下,我们一忍再忍,周民变本加利,让我们如何不回击周人呢?伯臩连忙说对不起!这都是些不懂事的周民!文武成康时代,我们不是处的很好吗!现今周穆王是文武成康再来,仁厚道德,希望两家修好,不再动武!随之献上带来的钱粮,诚恳的请求楚候收纳。楚候看到天使如此诚恳,回忆起文武成康当年对他们的好处,就答应以后不再作乱。南方一带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乱平息了。为此,周穆王非常欣慰,全国人民也很感恩朝廷的怀柔政策,免去了战争,人民安心于各行各业,经济在逐渐恢复。过了十数年,国家的经济已经恢复到康王执政时期。
穆王很感恩他的太仆伯臩,加封了他,让他监督自己的日常行为,有不妥的之处及时提醒,为此,还作了《臩命》。《臩命》的意思是什么呢?《臩命》又名《冏(jiǒng)命》,是周穆王给全国人民的公开信:让全国人民监督自己,如果自己身口意有不对的地方,马上提出来及时纠正,用意非常诚恳,表现了穆王执政早期的贤明。
可惜,好景不长。执政五十六年的周穆王到晚年骄傲自大,周王朝最后还是走向衰落。穆王驾崩之后的周王朝接下来是一连串的衰落,政权延续到周幽王这里,几近彻底覆没!虽然周平往东迁洛京,政权还在延续,但周天子事实上已经权柄失坠,领导不住全国人民了。春秋之乱与战国之争接踵而至,天下混乱长达数百年。
从划时代的意义上来说,周王朝的衰微,从穆王时期已经开始了。原因是什么呢?周穆王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大贤!因为他有始无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他征讨西戎!西戎少数民族对周王室的朝觐礼节丝毫未失,但国力恢复强大以后的周穆王耀武扬威,跟他的父亲昭王一样,为了一点小事,四处用兵欺压弱者。任是贤臣多方劝谏也不听,造成了众诸侯对朝廷的极度不满与人民对君主明里暗里的仇恨,国内矛盾纵横,民心思变,迫使他严刑峻法,动用五刑,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圣王治国的格局,人类社会的真正文明倒退了。后来的诸侯各国都以斗争为能事,狼烟烽火,为名为利而互相残杀!全国上下礼崩乐坏: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即便出生在鲁地的孔圣人周游列国,振臂一呼,奔走相告,向众诸侯传达文武成康的圣贤精神与治国方针,也无济于事。孔圣人到晚年,只好将自己亲身的经历、亲眼看到背离圣教以后的悲惨现实,总归于《春秋》与其他作品,留诸后世,以度有缘。《史记》讲解第三百一十二集,二0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