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记-第104集

慧利 2022年11月27日19:29:19
评论
261

视频第一次播放可能缓冲时间稍微有点长,请耐心等待。

诸位老师 诸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史记之周本纪

『作《召诰》《洛诰》

成王既迁殷遗民

周公以王命告

作《吐司》《无佚》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随着洛邑建造成功,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领域都有飞跃式的发展。

以周成王为首的西周政权继续向南推进,终于成为真正的天下君主。

此前武王住世,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半属殷人统治,半属周人管理,其中的矛盾纠纷,以平叛三监为最突出,朝廷一度忍气吞声。

周成王长大成人,周公 召公等托孤老臣,治理国家如船遇顺风,成王掌管大权以后,所作成功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成洛邑,这标志着西周政权成长起来了,没有人再敢小看姬姓统治者。

洛邑建成以后,周公亲自坐镇洛邑。

『曰:此天下之中

四方入贡道里均』

这个『道里均』是道路远近均衡,河南省洛阳、郑州,是中国当时的中心地带。

我们在前面刚才说过,直到现在东南西北的列车都必须经过郑州站。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们的古人就测出了这一地理优势,这也是夏商周都围绕着河南省建都的原因所在。

古人的智慧高啊

因此上周公感叹说:洛邑是天下的中心,从此以后各地诸侯进贡到洛邑,道路都一样近,省去了多少麻烦 中转。

『作《召诰》《洛诰》』是安抚殷民

这次大规模的建造工程圆满,洛邑远远超过了前商的朝歌,政治经济中心从朝歌撤退出来,纷纷投诸洛邑,洛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周公坐掌洛邑 

重兵也安驻在洛邑,洛邑正式成为西周政权的直辖市,周成王这一大刀阔斧的举措,势必影响前商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不由少数人鼓动的聚众闹事,周公出文,给于澄清,周公说:由西周接替管理洛邑属不得已之举,前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三监之乱,禄父野心勃勃,徒劳造反 亳地人民造成的痛苦,朝廷耗费了大量钱粮,牺牲了无数壮士,这个前车之鉴不得不防,为了天下永久太平,洛邑必须由朝廷直接管制。

虽然不再是前商官员管理洛邑,但西周政权丝毫没有剥夺前商人民的利益,拆除了你们破弊的旧居,给你们返回高大舒适的新房,各家各户都分配了土地 商铺,比你们之前更加富裕,这一切都是看得见的利益,难道西周政府不够仁慈吗?

若有人不懂事,继续作乱,则天理不容。

我们的成王中正平和 爱民如子,恩德惠及天下苍生 ,目光远大,高瞻远瞩,所作所为无不符合伦理道德,大家要服从成王的领导。

《召诰》、《洛诰》,这周公实事求是 说了真话,后来的事实证明,洛邑归属西周直辖管理以后,各地的诸侯都到此朝贡,全国的客商汇聚在洛邑,洛邑的经济迅速腾飞 繁荣富强,成为天下第一经济发达地。

『成王既迁殷遗民 周公以王命告

作《吐司》 《无佚》』

『以王命告』是代成王执笔撰文

这个『既迁殷遗民』

是将洛邑周围的前商遗民都归迁到洛邑统一管理,方便下一代接受教育,这些被迁的人住的很散乱:沟沟岔岔 这里两家那里三户,经常遭遇流寇抢劫 很不安全,世世代代无条件接受教育,成王将此类住户都给于房屋田地,让他们搬迁到大都市平坦的地方居住。

当时的洛邑工商业极为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山区人民有了可靠的从业机会,一下子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人们都感恩朝廷。

《吐司》、《无佚》是周公勉励过上富足日子的人民不要放逸,要戒骄戒躁,努力学习圣教,完善自己的品德。

朝廷在洛邑建设了多所学校,安置了这些山区来的子弟,给他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统一了学生的教材,让前商遗民从小了接受圣贤教育。

我们再看『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东伐淮夷 残奄 迁其君薄姑』是怎么回事?

洛邑安定以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增,数年以后不但将国家投放进去的建设费用全部收回,同时还积蓄了大量资本,经过数年的锻炼,成王更具领导经验,国家的另一项重大举措,不但着手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教育质量,还将平叛东夷一带的少数民族势力,这股势力在西周的初年,一直不将朝廷放在眼里,危害地方 奴役人民 落后野蛮,与高度文明的西周政权背道而驰,是一帮地地道道的土皇帝。

西周政权扎根于洛邑一带,对东南方向的操控更为方便,与此同时淮夷残奄也蠢蠢欲动,他们对西周政权直辖洛邑一带大为不满。

这个残奄是什么地方呢?

残奄是一支古老的反动部落,他们为什么对西周政权之下洛邑一带,如此的仇视呢?

因为以前的周王朝京都在丰邑,他们鞭长莫及 管不到他们,这个古老部落可以随意抢劫,拦截附近诸侯对朝廷的贡品,还可以随意侵略周边的诸侯,占山为王 是地方上的黑老大,武王住世当年 顾不及征讨他们,成王年幼 又遇三监之乱,周公等众臣腾不出手来。

因此上这股势力越发猖狂,数度残杀西周政府派去的官员,抵制西周政权的领导,既不朝贡,也不容纳西周官员,几乎成为独立的野蛮组织,一度发展到与西周政权对抗,周公驻扎洛邑奉成王之命数次派使者与其沟通

均无结果,最后不得不武力征伐残奄。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这个『保』是成王的老师 太保

这个『师』是帅

召公本来就是太子姬诵的太保,跟成王的关系情同父子,征讨东夷是国家大事,周公与召公付诸全部精力,朝中一日不可离开周公,这次远征,所需时日几何,谁也不敢保证,朝中的大事由召公协助成王处理,周公则一心一意奔赴前线。

『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这个『淮夷』是江苏省徐州

盐城一带靠近沿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残奄』即奄国

殷商的古旧封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

为什么将它叫做残奄呢?

这里的大众有思想先进的能看清形势的明白人早就归属了西周。

所残留了一部分顽固分子,为数不多 但也危害不小,所以叫做残奄。

这股力量武力把持人民,危害地方,当时还没有力量能够克制他们。

周公征讨这些野蛮民族,当时的难度就跟诸葛亮五月渡卢,深入不毛一样困难。

中原的兵士适应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条件,病死者相当之多。

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周公最后还是宽容处置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 七擒七纵,最终感化了他们,将西周的仁政普及到少数民族当中,让他们接受了中原文明。

『迁其君薄姑』

这个『迁』是流放

这个『君』是少数民族的酋长

『薄姑』是地名又名蒲姑,在今山东博兴县一带,淮夷、残奄的百姓都愿意接受西周的领导,西周政府给于大众钱粮,还分封了土地,派去人民教师与朝廷官员教化管理,让人民自力更生。

但这些古老的酋长没有了实权不肯干休,不服气西周领导。

周公就将他们流放在蒲姑荒凉地,瓦解了他们的武装力量,将酋长贬为庶人,到此淮夷,残奄的武装力量悉数解除,西周没有了后顾之忧。

『成王自奄归,在宗周

作《多方》。既绌殷命

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

这个『宗周』指丰、镐一带

『淮夷』残奄一带的叛乱平复以后,成王亲自去安抚地方人民,给他们带去丰厚的礼物,少数民族急需的衣服、食物,还帮助他们建造了新房

考察了地方的教育事业,淮夷、残奄人民感动的热泪盈眶,赞叹说:成王跟当年的汤王一样爱护人民啊,我们再要不懂得感恩,还死记着自己是前商子民与西周对抗的话,怎么对得起良心呢,接受了文化教育的淮夷

残奄人民,明白事理,团结一致建设边关。

因此成王作了告示《多方》,以昭告天下。

《多方》说了什么呢?

《多方》是西周平叛淮夷,残奄一带的顽凶,成王所作的安民告示,其核心内容是。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成王苦口婆心的对淮夷

残奄一带的人民说:你们不要跟着糊涂的酋长与天军对抗,西周王朝的正义之师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你们不要徒劳的反扑。

一个国帮的灭亡,绝不是上天的意思。

而是他们的国君与人民集体失道造成的,前商纣王的覆没就是最好的说明

成王鼓励人民改过自新,以后定有幸福的前程,对于十恶不赦的淮夷 残奄酋长,成王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意思是圣人放弃了自己正确的思想见解,为非作歹,就会堕落为狂人凡夫众。

而狂人凡夫众恢复了正知正见 遵守伦理道德,当下就是圣人。

凡圣在一念之间,成王鼓励他们不要自暴自弃,人生什么时间觉悟都不晚

西周政权如此安抚淮夷 奄国,这些人觉悟了吗?

没有

一帮反动势力根本听不进去,我行我素 继续干着杀人越货,残害人民的恶行,逼得成王不得不动用武力消灭他们。

『既绌殷命,袭淮夷』

这是西周消灭奄国之后,接着消灭了淮夷一带的叛乱势力,废除殷商的制度,落实西周仁政,到此与西周政权作对的反动势力彻底铲除,成王在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统一。

『归在丰,作《周官》』

外部叛乱平息以后,成王着手整理朝中的人事安排,朝廷设立三公六卿,主张任人唯贤,朝廷严格要求各级官员居安思危,各司其职 防患于未然

成王所作《周官》,即当时的用人制度,周朝的官吏编制,是历朝历代最完整、最合理,最具科学性的,为后世各朝代所尊崇沿用,追索根源,在周成王这里已经开始了。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

而民和睦,颂声兴』

这个『兴正礼乐』

是对全国人民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

前商时期纣王执政将近六十年之久,国君的奢靡腐败之风,对全国人民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

虽然周王朝已经得到天下,这种影响还是时隐时现,三监之乱与淮夷、残奄之乱,与此奢靡风气有密切关系,成王礼乐制度的完善,让人民有了行动的指南,将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圣贤精神传达到社会各个阶层,大到天与地的和谐,帝王与臣子之礼 师生之礼,百姓的邻里礼节,婆媳姑嫂礼节,制定的非常细密,古代的教书先生给学生教什么?

就是教这些,传教圣贤文章与礼乐为主要教材,从青少年儿童时期普及礼乐制度,一直到寿终正寝,圣贤的文章不离身口,朝廷的教育始终不离开礼乐,那全民熟知礼乐制度的结果是什么呢?

『而民和睦,颂声兴』

人民的身口意有了圣贤的正确引导

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大大减少了,全民崇尚礼乐,社会上绝少杀盗淫妄等恶俗,君臣和睦,百姓和睦,家庭和睦 上上下下一团和气。

『颂声兴』的这个『颂』

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赞叹,没有人去挑别人的毛病,人人都看他人的优点

全民达到如此高度的素养,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周成王时期就是一段。

人们普遍有厚古薄今的情绪,就缘于人人都希望过上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

人们都在回忆古人的那段好日子,周成王接过文王与武王的火炬  实现了天下大同,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明时代,中国文化的精华也就在这一时期。

我们看四书五经,绝大多数的精华篇章就在夏商周,后面即便有,也是沿袭了夏商周的思想。

『成王既伐东夷 息慎来贺

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这作何解释呢?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我们明天接着探讨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