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
【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存平等心,扩宽大量。忠主孝亲,敬兄信友。和睦夫妇,教训子孙。毋慢师长,毋侮圣言。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
学了上品经文,我们就知道福从何来,祸由何起,吉凶祸福都是各人的善恶业招感的,与任何人没有关系。儒家大德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遇到逆境与障碍,那一定是自己过去生中造下的诸恶报应来了,不逆来顺受,以德报怨,随缘消业,纠结如何能够解开、圣道如何能够成就?
由此引伸到佛教的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照这个程序修行用功,必定成就。说儒释道三教是一家,这话没错。广结善缘,多行善事,前程自然四通八达。而多行不义必自毙,这都是我们深刻体会到的,老祖宗的话句句是真理。
【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这个于是训于人曰,是文昌帝君的教学宗旨,跟释迦祖师一样,劝学人断恶修善,改往修来。【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这位于公是谁?是位贤能官员,历史资料记载说:于公,东海郡郯(tan)县人,西汉丞相于定国之父,曾任县狱吏、郡决曹。他精通法律,治狱勤谨,以善于断案决狱而成名。无论大小案件,他都详细查访,认真审理:触犯国法而被于公依法判刑者,没有心怀怨恨的;而蒙受冤屈者没有不平反昭雪的,于公公平办案,明察秋毫,地方人民深为敬服,老百姓为他立了生祠,称作于公祠。
这就是于公一生的行持,在位期间大公无私,不畏强权,不顾个人得失,敢于为民请命,是位刚正不阿、德才兼备的好官员。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人立了生祠的官员确实不多,但于公被百姓尊奉为神明,大众自觉自愿的给他祈福。于公死后,人民四时祭祀,这是他的丰功伟绩所感。
一位官员,他活着的时候前呼后拥,万人拜偈,这不能体现他的价值,什么时候能体现?他死了以后。活着的时候他有钱有势,巴结他的人络绎不绝,人家有求于他,即便他做的不好,谁也不敢说他,反倒为他歌功颂德,违心的赞美他,给他送礼行贿,围绕着他的都是小人与墙头草人物。而他死后,权柄失坠,门前冷落车马稀,要么墙倒众人推,要么劣迹被人们揭露出来,遗臭万年。而生前正直无私,为民请命,老百姓记着他的功德,他死后,万人空巷为他送行,世世代代怀念他。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将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与人民。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解放之前,一家人几乎全部殉难,解放以后,朝鲜战争爆发,他老人家又将自己的儿子亲自送上战场抗美援朝,而就在这一次,他的儿子再也没有回来;十里长街送总理,全国人民哭干了眼泪,等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成绩摆在全国人民面前,人民永远记着他。
任何人,自己说自己好没有用,要大众说他好。西汉距离现在一千八百多年,于公仍然被后人津津乐道,这个影响力实在太伟大了。于公治狱的这个治狱,就是断案子。我们在《红楼梦》上也看到这么个情节: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平姑娘虽然是一介女流,行为处事却有大丈夫圣贤风度,公平公正的处理好目前发生的案子,让无辜者最终解脱,真凶投案自首,将一场大危机化为风平浪静。
于公早年为狱吏,这个狱吏,是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相当于现代的监狱总警长。于公对待犯人很慈悲,从不虐待他们。关于每个罪犯的犯罪事迹,他都很认真的核对观察,辅助取证,以协助判官正确处理。狱吏的地位,在一个县级地方不算大,上面有县令全盘掌管,他得听顶头上司的。
而且,他做狱吏的时候,那位顶头上司县老爷很不清明,在这种人手下干事很难为:服从他吧,他处理问题不公正;不服从他吧,搞不好要丢了饭碗。可偏偏就有件为难事遇到了他头上。于公长期从事狱官的职业,观察罪犯,接触罪犯,极具鉴识能力,有特殊的职业敏感性:某人是真凶,某人蒙冤,他能鉴别来。
某天,监狱送来一名妇女,这位妇女看上去温柔善良,没有犯罪分子的特征,于公就特别观察她:在押期间,妇女只是以泪洗面,没有其他的行为。但这位妇女入狱的罪名,是她杀害了婆母。于公反复观察,觉得这件事有疑惑,就深入实际去查访这件事的根底。后来怎么样了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第九集,二0二四年十二月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