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史,道尽三千年真相,一声警钟,震醒大梦沉疴。——《史记》讲学实录之夏本纪。(汉)司马迁著。印正主讲。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我们再探讨【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何为孔子正夏?就是孔圣人研究夏史,发现了其中最为宝贵的夏历!这是夏王朝留下来的真货!对后世的日历制定、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一直沿用至今。《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从这部书上,后人能够看到秦以前的中原农事状况,保存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所以,太史公在这里特别说明,提起我们的注意力。夏王朝四百多年的历史,留给后人的精华,就是夏历。【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这个虞,就是帝舜执政期间;贡赋,是税收制度。继夏历之后,夏王朝的另一重大成就,是从帝舜到帝禹,完善了合情合理的税收制度与五服规划:既让老百姓欢欢喜喜服役交公粮,也不影响老百姓的利益。同时也给统治者提供了管理上的方便。这一举措深得人心:政局安定,国家没有最为烧钱的战争支出,国库充足,人民富强。【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是太史公对帝禹驾崩之地作了说明:后世有不少人认为夏都在浙江绍兴一带,缘于帝禹的灵寝在浙江会稽,这是不对的。夏王朝历经十七帝与羿、浞代夏,虽然数度迁京,但没有离开今天的河南省各地。帝禹驾崩会稽,是因为五年一次的巡国,住持南方各诸侯会集,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回京,驾崩在会稽的,这里面没有什么特别因素,更不是帝禹想在会稽建都。浙江会稽这个地名,也是由于帝禹会集各路诸侯而得名。
夏本纪,我们到此探讨圆满。下面,我们探讨殷本纪。
殷本纪,记述了商王朝的历史。商王朝为什么称商又称殷?这跟夏王朝称夏一样,取地名为国号。殷与商,是同一地名,又称亳、商丘,是商王朝最早的京都,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商王朝在殷建都达二百多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殷商王朝的统治者,是子姓一族,商家姓子氏。
殷商王朝的政权由何而来?在夏本纪,我们知道一些,但不全面。殷商的开山祖王,就是推翻了夏桀虐政的商汤王——契的十四世孙男。关于夏商周三朝,后人对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都给以正面的评价:商汤灭夏,史称汤武革命。
后人熟知的革命二字,都具有正面意义,来历也出于商汤推翻夏王朝。汤王灭夏,是抱着为天下苍生请命的宏誓大愿,而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运动,与恶势力展开殊死战斗,救人民于水火,谋幸福于天下,开创了有道伐无道,推翻腐朽势力从建政权的先河,也给后世统治者敲响了意味深长的警钟:当政者剥夺人民的利益,将人民逼向走投无路的地步,就是他灭亡的时候。
夏商鸣条之战,汤武王挥正义之师战胜邪恶,将被夏桀长期奴役压迫的天下大众从苦难中彻底解救出来,让人民在新王朝的领导之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的王朝,给人民做出圆满的答复。从这个角度出发,汤武革命是无可厚非的。夏禹,商汤,周文武,这三代开国圣王,是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与正义的象征。汤武王灭夏而建商都,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渴求。商汤是圣王。
中国的历史学家,将殷商王朝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六百多年的历史,其中的跌宕起伏,对后人有享受不尽的宝贵经验。我们看史文:【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殷商王朝的先祖,追索到黄帝这里,是黄帝大太子玄嚣之后,契,是玄嚣的四世孙男,帝喾的太子,帝舜时的八元八楷之一,一位很有建树的文化部长(司徒)。契的后世之所以能得天下,与祖上的教育密不可分。所以,殷本纪的开头,就以殷契说事。具体如何解释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史记》讲解第一百七十九集,二0二二年七月十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