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恒记有益之语,罔谈非礼之言。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资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qīn)影。】
我们再探讨【垂训以格人非,捐资以成人美】。垂训以格人非的垂训,即教化、教育;以格人非的格,是格物致知,规范行为,不为财色名利造诸恶业;人非,是人的错误行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人明白道理,防非止过,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人们将教育工作者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得起这个称谓。俗话说,什么师父教什么弟子,师父对弟子的影响太大了!弟子今生是否成就,师父有很大的关系。为人师表者行为不端,就犯了渎职罪,因果报应下来不得了。靠教书、写文章沽名钓誉,误人子弟,罪业同等。 文昌帝君这句警言,就是给教育工作者说的。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就看教育,人的思想素质高,国家就强大。如果谁对这句话参不透,我们不妨回看各个王朝的鼎盛时期,教育都很出色。特别是唐王朝的鼎盛,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这是伴随着儒释道三家的教育而崛起。人如果尊圣敬贤、希圣希贤,自然界首先配合人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疾役不临,天下太平。人们没有贪心,干什么事情都成功,国富民强,并不费什么力气却家家富足,这就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工作者给人类的贡献太大了。 而一个民族上下交征利,都在争名夺利,这个国家就快灭亡了。圣贤教育,就是教化广大学人不贪不嗔不痴,不被财色名利所诱惑而丢失人格品德。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垂训以格人非。争名夺利,为财色名利所困惑,教弟子也如此作为,这个人不配为人师表。捐资以成人美,这是资助他人财物,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捐资,是资助,帮助;以成人美,是成就人家的好事:这个孩子天资聪颖,勤奋努力,但苦于家庭贫困上不起学,有能力的人就要帮助他,他长大以后极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帮助他的人功德就大了。生活中,遇到他人有困难,自己有能力就要帮助,佛家将这种行为叫作广结善缘,民间叫作积德行善,对自己肯定有好处无坏处。助人为乐是圣贤所支持的,全社会公认的美好行为,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何为天理?天是什么?天理,就是伦理道德,天,是正义的代名词。任何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都伤天害理,轻者遭灾,重者送命,不遵循天理良心,杀盗淫妄,必遭殃累。因果学上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不是谁的片面之谈,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佛圣说法度众,针砭众生的症结,就是让大众循规蹈矩,不要节外生枝,造诸恶业。依顺五伦、五常、四惟八德待人接物,行为处事,这就是遵循天理,人家一生都很顺利。 人们都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圣人早就说明白了:顺应天理,就是改命。以前不懂得这个道理,恶来随恶,善来随善,现在通达天理道德,断恶修善,去妄归真,坏命就会转为好命。世间人好算卦占卜,行为不改变,即便高明的推算师给你算出结果又有什么用?
我们看看《周易》,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绝不是为了占卜而占卜,是提醒指示当事人如何改变眼前的厄运,反复教诲当人:受持正固,必获吉祥。《周易》所说的正固,就是坚持身口意的正行,身行善,口言善,心想善,眼前的逆境与厄运就大大减轻,绝处逢生。这个经验,从周王朝到现在,五千年的时间,屡试不爽。 《周易》被后人列入四书五经,是中国人民的传世珍宝,就因为道出了人生真谛,给每个人指出了向前的阳光大道,圣贤的教诲意义就在这里。出言要顺人心,这是说话要通情达理,不能胡言乱语,不讲道理。无论是谁,那怕是当朝帝王,他领导全国人民也要以理服人。身为人君,他更要高标准严要求,每说一句话都要字斟句酌,不能违背民众的意愿: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普通人也一样:蛮不讲理,胡搅蛮缠,说话三句不离是非,出言动语带刺伤人,强词夺理,这个人不但运气很差,而且人缘极差。 我见过这样个人:她将周围所有的人都得罪完了,年事已经八十出头,还不改这个毛病。某次,她走路跌倒了,在众目睽睽之下爬不起来,没有一个人扶帮她。还是我看见了,赶紧叫了一位老者将她扶起来。过后,她不但不感恩,还瞪了我一眼,骂我骚货,是个妖精。我这才明白人家为什么不帮她,我一笑了之,也不计较。她死的时候没一个人在身边,包括她的亲属。这就是不会说话的恶果。
《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第四十二集,二0二五年元月十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