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
【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qīn)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yào)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pián)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教诲了以上真谛,文昌帝君语重心长的说:【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qīn)影。】先哲,就是古圣先贤。在印度国有释迦摩尼祖师,在中国有孔子、孟子等等。先哲所教诲给后人的,都是避凶趋吉、离苦得乐之妙法,是实实在在的好话。羹墙的羹,是不贪口腹,生活朴素,格物致知;墙,面壁思过,闲下来多多检查自己:闭门常思己过,无事莫论人非。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都依圣教为指导,这样下去,就无有苦受。
慎独知于衾(qīn)影的独知,是儒家的慎独,不暗室亏心。单独一个人,自认为谁也看不见你,就可以为所欲为,这瞒不过天地神明的。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公正无私,早就削去了这个人的福禄。所谓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暗中行恶,虽然人不知道,其性质与被人看见一样严重。衾(qīn)影,是躺在被窝。衾,是被子。人众的烦恼习气重,忙时管不住口,闲时管不住心,不是身口造诸恶业,就是念头不清净,明处暗里都很烦恼。世间的愚蠢人自以为是,认为暗中所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即便做了恶事,还在人前大言不惭的说自己伟大清白,给当人沽名钓誉捞资本。恶恐人知,便是极恶。不依圣教作为指南,生活就漫无目的,顺着名利财色去营谋,最后都下了三恶道。六根清净是苦修出来的,佛弟子被称作苦行僧,这个苦行僧的苦,是格物致知,远离名利是非。名字叫作苦行僧,其实不是苦,真正契入圣境,是离苦。
世间大众的苦,释迦祖师早在三千年前就告诉后学苦集灭道四圣谛。苦,是众生的不善业感来的恶报;集,是苦的原因;灭,是消灭苦因;道,是断恶修善,成贤成圣。人,不可欺人,更不能自欺。欺骗别人,让他人蒙受损失,轻则遭受报复,重则坐牢杀头,不是闹着玩的。自欺,是自己纵容自己杀盗淫妄,贪图六尘享受,还希望长生不老,永远发达。文昌帝君给我们说,这是不可能的。人算不如天算这句话如何解释呢?是人用小聪明总想着谋算别人,以剥削他人而自肥,殊不知道,这比拆东墙补西墙还徒劳!损人绝对不利己。恶贯满盈了,福禄尽了,任是谁再权高位重,诡计多端,都逃不过天律的制裁,自然顷覆。
我们从何处着手规范自己、管理身心呢?要有理论、有方法,不能乱修一气。 现代社会骗子多,这些骗子打着儒释道三家的幌子招摇过市,专骗无知,他们的目的,不是骗财就是骗色,不能上这些人的当。我们依据的理论,以佛家的五戒十善、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为根据,经常看,经常读,经常研习,读到烂熟于心,意识形态就自然改变了。
佛家常用的办法是教学人持念阿弥陀佛圣号,随忙随闲,一句佛号念到底,管心又管口。人多口杂的场合,别人说闲话道是非,我们默默的持念阿弥陀佛圣号,不参与,就免去造口业;闲下来孤独寂寞,也继续持念佛号,就不空虚无聊,心意识集中在阿弥陀佛圣号上,杀盗淫妄等恶念就不起现行。有人夜梦频繁,睡眠质量不好,临睡之前念百千声阿弥陀佛圣号,就安稳了,这个办法很灵验。遇到梦魇惊怖,急忙念阿弥陀佛圣号,也就安稳了。命终之时十念阿弥陀佛圣号,则蒙阿弥陀佛接引,永出轮回,成就佛果。受持五戒,落实十善,念佛摄心,这就是有理论、有方法,长期精进修持,就能达到圣贤的标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佛家的格言,来自文豪白居易的典故。白居易自认为是大儒,遇到佛门大德鸟巢长老以后很傲慢,漫不经心的问鸟巢长老:佛教是什么?鸟巢长老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谓佛教。白居易不屑一顾的说:这个嘛,三岁孩童都知道!我以为佛教有多高深,原来不过如此!鸟巢长老严厉的对他说:三岁孩童懂得,八十老翁未必为得!白居易听了顿时哑口无言,只能深深佩服大德的善巧方便,从此归依佛门,精进念佛。后来也大彻大悟。著名的千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就是他悟后的禅机,一直流传至今。
《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第四十三集,二0二五年元月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