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记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修行,要将慈悲智慧修出来。慈悲的人心里没有怨憎,智慧的人能摆平一切事局。忍辱仙人度歌利王的事情是真人真事,圣人能做到凌迟大辱之下心平气和,我们平常一言之辱都受不了,怀恨在心,这就是没有修出真功夫。我们要觉悟到,人家毁谤打骂我,那是消我的罪;而人家赞誉称扬我,那则是消我的福,圣人深知其理,毁誉平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净老住世当年,心怀不轨者经常写文章攻击毁骂老法师,目的很明清楚:老法师声誉坏了,正法就随之衰落。那骂得很难听,甚至骂到了老法师的父母。座下弟子忍无可忍,要写文章对回去,老法师心平气和的说:你让他去写,写累了他就不写了。果然,这些人一个人骂得无聊,他就停下了。而广大信众不但没有影响修行,反倒看清了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对老法师更加敬服。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海贤老和尚也很宽宏,人家打他,他说是给我抓痒呢,人家唾他脸上,他说是给我洗脸呢。这就是大德给我们示现离相、忍辱。净老成为一代宗师,贤公老和尚示现上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离相与忍辱的功夫,能成就吗!寒山、拾得二位大德的对话,流传千古而不朽,那里面的意思余味无穷,也是宣传忍辱波罗蜜。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这两位大德,后学都说是文殊与普贤示现,到底是不是,我们认道不认人。能说出这番话,那绝不是普通凡夫,而功夫修到这个程度,不显佛相也是佛。我们再看他二人论道:寒山到一座庙里,见到一位叫做拾得的僧人,拾得双手合十向寒山问道:请问您是谁?寒山回答:我是个外来的和尚。拾得继续问道:离家多久了?寒山回答:退家已经三十年。拾得问道:留心修行有多少成就?寒山回答:不敢自夸,只求出离苦海。拾得继续问道:旅途遇见恶人,如何对待?寒山回答:逃避不了,只能面对,以真心真意去待之。拾得再次问道:何为禅宗真谛?寒山回答:无心是禅,无相是宗,无取是道,无住是果....... 看看这段对话,字字珠玑,句句切禅,将《金刚经》的大义表演的生动活泼,我们还要挖空心思标新立异吗!平常修行,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佛号念多了,意识界自然就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法喜充满,不但没有心思人我是非了,六尘烦恼也随之淡薄,面对名利有了理智,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智慧当家,修得念佛三昧了。严持戒律、精进念佛就是离相、忍辱。离了什么相?千经万论归结为实修,千言万语归结为佛号,就是甚深忍辱功夫。我们用什么报佛恩?就用净老与贤公老和尚一样的成就报佛恩。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个若心有住,是遇到有缘必度,遇到善事必行;这个则为非住,是跟释迦祖师一样,讲经说法一辈子,度化了无量众生但纤尘不染,缘尽了说走就走,功成不居,来去自在。所说的都一 一兑现,即便再阴险毒辣的魔外也挑不出佛的弊端,释迦祖师做到了全身而进,全身而退。修行,就要修出这样的真功夫,也只有这样的修学态度才能够消除无始劫来的业障,继往开来,成圣成贤。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六十四集,二0二四年十月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