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收服了长期盘踞在摩揭陀国的三支外道以后,以优楼频螺迦叶为首的一千众,跟随佛陀积极修持正法,教化大众,弘扬佛教,摩揭陀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才知道以往的水,火,地震等灾难,是火魔、水魔、土魔三个妖邪勾结作案,要挟供养,对社会大众造成危害。频婆娑罗王对释迦佛非常感恩,之后,舍利弗、目建连与其他学术界精英也归依了佛陀,成为释迦佛的得力助教,释迦佛的声誉很快传到印度各国,佛陀成为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大教育家。僧团来到舍卫大城以后,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
在名利当前,释迦佛的态度如何?我们再看经文: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段经文看起来平平常常,但其中蕴含的意义之深,没有高度智慧的人看不出来。尔时,是佛的日常行持。【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是僧团日中一食,释迦佛与众僧一样,到了吃饭的时间,穿戴整齐,拿着钵盂进城乞食,僧团自佛及大众没有特权,诸法平等。佛陀住世当年,托钵化缘是一堂重要功课:僧众务必穿戴整齐,具足礼仪,给社会大众作师作范,为人师表。
社会大众看到佛弟子威仪有则,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托钵的过程中,大众有什么疑难问题当场向佛及弟子请教,佛当场解答。弟子们有答不上来的,则约施主来道场向佛亲自提问,或者自己向佛请教,明天前来托钵再讲说给施主,日中一食,这顿饭不是白吃的。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进了舍卫大城托钵很有规矩。托钵,无问贫富,逐门化托,人家给什么僧众接受什么,不能挑拣,每个人只能托七家,七家托不到就回来。那空钵回来会不会挨饿?不会的。这里有人托不到饭菜,其他人则有托满钵的,回来以后均给他吃,真正作到了利和同均。次第乞已,是僧团不择贫富,平等的为大众做福田。还至本处,是七家托满以后回到祇陀园共同进餐。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吃完饭以后,佛陀脱下大衣,将钵器洗净收拾好,古印度大众都是光脚行走,佛洗完脚以后就安静的坐下来,屏息万念,入定了。这个敷座而坐,就是禅坐。钵,是僧众化食的器具,跟我们得钢精锅很象,上面带个盖子,饭菜就保温。《法会因由分》,就这么一点文字,但我们看到了佛在名利当前的淡然清净。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旦出名了,想利用他的人就多了,围绕着他吹捧巴结,投他所好,财色诱惑,绝少有人能把持住自己,不退堕的少之又少。一个普通人,他人生的顶峰往往就停留在出名之后,境界再也难以提升。我们用什么方法戒骄戒躁、在名利当前、人生得意之时保持平常心?佛门大德早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远利名利是非地,安住在清净伽蓝专精用功。任是外界红尘滚滚,他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朝也念,晚也念,不给烦恼钻空子。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修行功夫不退失。佛住世当年做的更标准:有人来请法,佛就升坛讲说,如理如法的解决大众的问题。无人请法,就万缘放下静心孤虑,一念不生,释迦佛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我们经常说的大禅定功夫到底啥样的?就是这样的。谁能持之以恒终生如此?如果没有放下名利是非,就做不到这样。佛能如是,佛放下一切了。
被财色名利牵缠着的修行人,坐不住、也过不惯清静无为的出家生活。我们从诸经上考察佛的一生,佛陀弘法并不顺利:外有三师外道,内有六群比丘,这些人专事与佛作对,鼓励杀盗淫妄、名利是非。佛的大禅定功夫就是用自己的亲身行为感动大众,最终将他们引导向正路。欲正人,先正己,这是为人师表的先决条件。
因为有释迦佛的严肃治学态度与高尚的道德,直到现在,社会大众将出家人称作师父,这是对出家众至高无上的赞美:尊出家人为师为父,出家人的行为对社会大众影响深远,我们且不可辜负大众的重望,勤苦修行,将如来正法传承下去。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九集,二0二四年八月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