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善现启请】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从须菩提尊者悟道的经验来看,佛说的每一部经都是治病良药:世人陷在名利是非当中,精神困顿,不是身病就是心病,只不过有的人明显,有的人不明显而已,无论贫富都很苦恼。世间人有没有快乐的?我们实话实说,没有。上至王侯将相,下及黎民百姓,都很累。没有智慧的六道凡夫就是这样,为名所累,为利所累,出名以后烦恼一大堆,拥有财富烦恼同样一大堆,没有省心的时候。
在这个以名利为中心的轮回世界,须菩提尊者属于敏感的一类人:他过早的意识到贪占名利不是好事,但如何能够突破名利是非场,遇不到明师指点,只能苦闷仿偟,这是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的。杀盗淫妄酒,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烦恼,将大众的智慧德能深深埋在底层发挥不出来,谁曾意识到这个问题?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古圣先贤就说出了这个秘诀,无独有偶,远在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也向世人道出了名利的危害性:不择手段猎取名利,德不配位,将输得更惨。
放下名利不等于得不到名利,释迦佛从未给自己树碑立传,但佛流芳千古,12000年当中,人们依教奉行,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圣贤从不执着名利,但佛圣福德智慧双具足,功成不居,是为大功。放下名利是非的须菩提尊者无事一身轻,他精力充沛,智慧通达,善于观机,是大众公认的大善知识、参透空理的大德。佛说《金刚经》在般若时,不少人参不透佛家的空法,不是贪有,就是着空,很容易走两个极端。
而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启请佛陀说空理,大众很感兴趣。佛家的空,绝不是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而是端身正意,将一切恶的念头与行为纠正过来。这样简单的道理,佛说了一辈子,但参不透的大有人在。佛说般若,也在重复说明这个问题。般若诸经不神秘,佛用甚深妙理劝说我们看破防下,自在随缘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是古印度僧团大众请法的基本常识:对佛行最恭敬礼。释迦佛是举世闻名的大善知识,佛住世当年,走在路上,人们远远看到就跪拜,这是佛的威望,印度的十六国王也拜佛作师父。佛的十号,其中就有世尊一号,表世间大众都尊重佛。佛的成绩摆在社会大众面前,弟子自然尊敬佛。长老须菩提的这个长老,长,是年长有德,老,是资格深厚。我们在很多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世间人称出家人为长老,表对出家人的敬爱,就是这个意思。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是须菩提由衷的赞叹佛。希有世尊,是佛圣教化大众的理论方法独一无二。这话夸张吗?那我们不妨仔细研究佛的教诲,大众最熟悉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简简单单五项戒律,是不是将圣贤教育的宗旨都标明了?五戒十善,是佛家修持成就的根本,也是一切诸圣教学的精华,佛陀五时说法都劝我们断恶务尽,修善务圆,五戒十善就是标准。
如果那位修行人听到受持五戒、落实十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不用参考千经万论就修持下去,这个人必定成佛无疑。如此,我们要不要将一部《大藏经》都学一遍?不必要。抓住这个要领如法修行,三藏十二部就包含在其中。大道至简,释迦佛教化大众的希有之法,就是这个。因此,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对佛赞不绝口。
尊者的解空,是人、法二空,不给自己增加额外的精神负担。人空,是无人我是非,心里干干净净;法空,是将三藏十二部都放下了,就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这样的修行人,我们不用考验他,人家肯定上品往生极乐世界。学佛修行,既不能被世间法污染,也不能被佛法污染,清净心中,一法不立,这就是我们看到世尊面对纷繁复杂的乱世,如如不动的奥秘。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十一集,二0二四年八月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