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7集

慧利 2024年8月3日14:44:03
评论
15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是印度语,即受具足戒的出家男众,中文意思是乞士、怖魔、破恶。比丘为什么叫作乞士呢:一钵资身,别无长物,破尽贪心。乞,中国人叫作乞讨、叫化子,是社会最底层人物,谁都看不起,但乞后面加个士,意思就大不一样了:士,是有学问有道德的高尚人物,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大众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士大夫首屈一指,是社会大众最尊重的人物。因此,将比丘称作乞士,是社会大众对出家佛弟子最高的名誉。古代大众对出家人非常尊敬,因为出家人道德学问都是一流,能现场解决社会大众的问题。
两家人打官司走在路上,遇到出家比丘,就尊敬的上前礼敬,并将两家的烦恼事情说给比丘听,比丘听了以后,找个树底下三人坐定,给他们分析调解矛盾的所在,到最后,两个人欢欢喜喜拉着手回去了,不打官司上公堂。比丘是社会大众的福田,人们争着供养出家人。远远看到佛弟子前来托钵,家家户户都将最好的食物拿来供养他们。说人家是乞士,这个乞,是将自己舍干净了,一钵资身,别无长物。除了日中一食向社会大众托钵之外,不蓄钱财,不增长贪心,这就是古代修行人的金钱戒,不摸钱,不蓄钱,道德高尚,人人尊敬。
怖魔,是魔害怕清净比丘。魔是什么?贪嗔痴慢,是非人我,五欲六尘。魔自心起,不是外来的。比丘怖魔,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降魔,降谁的魔?降自己的魔。不懂行当的人都误认为魔是外来的,那是错误的认识,自己心里没有烦恼,外魔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对这个修行人无可奈何。
释迦祖师八相成道:初夜分,波旬魔王用无量珍宝诱惑佛,希望佛不要突破轮回,就在六道安享富贵,看到佛对财富无动于衷,中夜分,波旬则派魔女色诱佛,这些女子国色天香,但佛如如不动,波旬着急了,派遣魔军杀害佛,结果被韦陀天降打的落花流水,佛陀突破重重障碍,烦恼断尽成佛了。魔外迷惑修行人,还是趁着这个人有烦恼习气,投其所好毁灭他的道业,比丘坚定不移跟随佛陀,依教奉行,魔就对他没有办法了,魔见到比丘众远远躲开,这就是怖魔的意思。
破恶,是绝不让一切恶业损害道行,严持戒律,不犯威仪。受比丘戒不容易,受了,就要严于律己。有位大德告诉我说,中国自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因为社会大众的素质普遍下降,出家人已经无法持足比丘戒。最著名的就是藕益大师在佛前退戒之事:当时,藕益大师随应大众受了比丘戒,下了戒坛,赶紧在佛像前退戒,表示自己无力受持。现在的比丘都是名字比丘,有名无实。但我们知道了比丘的意思,力求做到戒贪嗔痴,增戒定慧, 比丘的意思也就在其中了。
大比丘众的这个大,即大阿罗汉,这些比丘都证到了阿罗汉果。跟随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都是不折不扣的大阿罗汉,因此,比丘前面加了大字,意义就深远了。【千二百五十人俱。】是耶舍尊者师资五十人,舍利弗、目建连尊者师资二百人,三迦叶兄弟师资一千人。其实,常随释迦佛的大众不止千二百五十人,其中出家七王子、还有鹿野苑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总数超过一千二百五十众,这里只说了个大体数字。
在当时的印度各国,诸外道以裸形外道与黄发外道的人数最为众多,他们的骨干力量也有一千多人,因为人数众多,这些几乎沦为邪教的外道有恃无恐,敢与政府作对。他们玩弄妖术,呼风唤雨,制造自然灾害威胁国君,国家领导人对此束手无策。因此,这些人飞扬跋扈,为害国家,淫污妇女,杀人害命,一度到了失控的状态。直到佛陀兴世说法,人民觉醒,这些外道才逐渐土崩瓦解。
佛教僧团的千二百五十人,在当时的气势压住了外道,这也是佛陀能够顺利说法的因素之一。这千二百五十人的来历也不是普通缘分,具体如何说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七集,二0二四年七月三十一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