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
【谈道义而化奸顽,讲经史而晓愚昧。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举善荐贤,饶人责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造漏泽之仁园,兴启蒙之义塾。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
【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棺椁,即棺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死了,要尊重他的遗体,妥善处理好他的后事,让他尊严的入土为安。最低限度要给他一口棺材,那怕家里再穷,木板的质量再差,都要将人的遗体收敛好,完整的入土。而家庭贫困到给亡人的棺材都置办不起,那活人肯定吃的都没有,对这样的贫困家庭,同村人都要伸出援助的双手,每个人凑点钱买副薄棺发送亡者,免得亡者暴尸荒郊,那很可怜的。 我年轻时到陕北一带的古森林里面去考察古战场,不知道这是那代的战士,成片的尸体已经成为森森白骨,让人见了不胜悲伤。人们联想到死者生前受过的苦难,又看到他后事的悲凉,心里都不是滋味。当地人告诉我们,他们想把白骨收起来埋葬,但又不敢动:因为尸骨盘根错节,不知道身子是谁的,头是谁的,怕搞错了反倒不好,就这样一直暴露着。而且,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怪异之事,居民经常看到千军万马在空中涌动,还有互相撕杀的呐喊声,说明死者不甘心。如此,能妥善处理好亡人的后事,亡人就无怨恨,人间就平安。
【造漏泽之仁园,兴启蒙之义塾】,造漏泽之仁园,这个仁园,一说是公墓,这块地免费供大众安葬亡人;一说是给贫苦人民无偿修建住宿的地方,让他们免去露宿街头之苦,安息亡人与救度活人都是功德之事。大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河南省发生大水灾,又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真正叫作民不聊生。当时的灾发地十室九空,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去逃难。陕西人善良,政府将难民们安置下来,给他们划归了集中的居住地:以铁道为界限,道北住的河南难民。省政府又解决民众的就业问题,大量的男劳力被安排到各个煤矿去工作,解决难民的生存大事。这批难民当中,高龄者,现今有将近百岁的,老人们对政府感恩戴德。还记得当时的陕西省省长是谁,省长亲自探望难民:嘱咐工作人员粥要够浓厚,三餐要够饱,窝棚要够温暖,让难民度过严寒的冬天,来春再作安排。工作人员尽心尽责,对老人和孩童尤为观照,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说着说着,老人们就感动得流泪。时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可这段美好的记忆留在一代人心中,让人终生难忘。 兴启蒙之义塾的义塾,是义务学校,让学生免费读书。启蒙,即少年儿童时代的教育,正是一个人扎根的年龄,耽误过去了,这个人一辈子就接受不到教育。搞这项工程要有钱,善心人士能办所义务学校,聘请先生,让灾区或者偏远山区的孩子能读书识字,这个功德太大了。不读圣贤书就不明道理,而接受了文化教育,这个人的思想素质就高得多。救人的身命与救人的慧命都是大功德之事。建寺院、庵堂、还有学校,都是荫泽子孙的大善事。成就修行人办道,让平民百姓与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社会就多一分吉祥,天下就安宁得多。
【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家富,是自己财用充足的时候,这些年运气好,粮食年年大丰收,做生意又来钱快,一下子暴富起来,盖了新房买了新车,手头很宽裕。可任何人都要记好:人生有得意就有失意,得意的时候不可作威作福,挥霍无度,欺压他人,要接济穷亲戚穷朋友,趁自己有能力,帮他们渡过难关。人一生的运气,绝对是坏运多,好运少,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人在走好运的时候没给自己留退路:六亲眷属的死活不顾,自己趁着有钱有势穷奢极欲,作威作福,这样很快就将福报耗尽了,后面想东山再起,难了。 若在春风得意之时低调作人,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重道义重友谊,将财富用在正当的地方,三亲六友、邻里乡亲因我有福而尽沾恩泽,这个人的好运将走的很长,几代人的事业都蓬勃发展,经久不息。因为他用福报发挥了正能量。岁饥,赈济邻朋。这是在危难当中互相帮助:今天我有吃的,大家都吃一点,明天再说。越是危难之时,越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将自己的财物用来帮助比我更困难的人,往后的福报越大:有意想不到的大财富、好机会总是降临在他身上。因为他大公无私,上天垂降大福与他。
《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第二十六集,二0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