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252集

慧利 2021年12月27日10:03:28
评论
339

《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卷四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世间法为什么难以捉摸?因为变化无穷,变化太快!我们赶不上它的节奏。跟着变幻难测的六尘境界流浪奔波,活得很累。如何能够把握住外缘境界呢?

佛说,如果我们诸根圆融,彻底清净,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六根不净。这个如汤化冰的汤,是滚热的水,冰在其中,顷刻消融。浮尘是六尘烦恼,器世间诸变化相是成住坏空。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什么意思呢?在一切境缘当中,运用自如。谁人能在虚空法界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秦皇汉武吗?唐宗宋祖吗?他们不行!做了一代国君,累死累活,听说唐太宗刚从地狱出来没几天。

说唐太宗下地狱的事,不光现代信息透露出来一部分,我们看,西游记上面,吴承恩老菩萨早就说过了,唐太宗住世当年已经下了一次地狱!好在他福德很厚,后面还有护持正法的机缘,阴间给他加了一纪阳寿,唐太宗享年五十春秋,太短了。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明君,尚且如是,其他人怎么样,可想而知了。

凡夫众,不要说你是小小人世间的国家领导人,大梵天王又怎么样呢?一世的福报,不等于你永世的解脱。刀口舔血,得不偿失。内莹发光,是高尚的道德与圆满的智慧。圣人到世间走一趟,不但以身作则,给世人留下千古佳话,还带走一批缘熟人。这是圣人的行持,佛圣看此三千大千世界不过浮云而已,那会执着名利呢!我们的六根被尘染遮蔽,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那看得更远呢!也就是佛所说的,彼世人聚见于眼,鼠目寸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眼睛,我们好好利用它了吗?

没有,把眼睛糟蹋了。什么叫做糟蹋了眼睛?没有正确利用六根修行办道,背道而驰,做了诸恶!这是佛对弟子的提示。六根是一体,眼见端正了,其他诸跟也就端正了。一正一切正。佛在这里比喻说,如果我们将眼睛闭上以后,用手摸自己的身体,摸到头,知道是头,摸到脚也知道是脚,不会错的。眼睛不看,知觉会告诉你。

眼见缘于光明,没有光明眼睛形同虚设。但我们的其他五根,不用光明,照样能识得触摸到的事物。佛这样说的意思,是说,我们将对明暗执分别放下以后,没有眼睛,也能跟阿奴楼驮尊者等人一样,用天眼视物。天眼是什么呢?是见性功能的妙用。天眼不受有形物质的障碍,也不受距离远近的影响,对要看的目标明明了了。佛说,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我们念念以求神通出现,这不是你能求来的,烦恼断一品,自性功能恢复一部分。六通功能每个众生都有,只是被六尘掩盖了。尘染去掉,所作所为无不自如。因为,你对过去现在与未来都看到了,明眼人不干糊涂事。诸佛为什么不受法界的污染?就是这个原因。
从佛所说的数位修行人来看,无眼能视,无耳能闻,无鼻能嗅,无舌能尝,无身能触,意识转为般若用,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修行要得根本智!什么是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心清净了,什么样的神通妙用都有,那是我们本来有的,修到清净无为,恢复而已。那,我们就知道,佛在未示现有相之前,能不能看到众生的一举一动?乃至听闻觉知一切众生的音声与起心动念?当然知道。

我们看不见佛,佛看我们清清楚楚。没有必要现相,不等于佛的见闻觉知不起作用。佛身遍一切处,这话绝不是夸张的。虽然佛身遍一切处,并没有挤占其他众生的空间。知道这个真相以后,我们还敢起不良之心,动不善念头吗?中国老百姓喜欢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话是空穴来风吗?学习楞严以后,都老实点吗,不要因为你在暗处的行为无人知晓,四果罗汉就知道!何况佛呢!为什么?四果罗汉就有六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隔碍,不用现相,可以巡察万方,来无影,去无踪。根本不需要笨重的身形。佛圣显相,那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满众生的心愿。现相不碍圆融,无相不碍度众。

我们动一个正念头,想做一件好事,尽虚空遍法界的佛圣马上应合,协助你将善事做圆满。那怕你有微小的一点善根,一切圣佛赶紧加持,绝不错过度化众生的机会。

人有善念,天必知之,这个天是什么?就是一切圣佛!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这个神目,也是佛圣,不是普通的神鬼。当然,神鬼有报得的小五通,我们的所作所为,他们也能看到一部分,看到了也没有办法,大不了发脾气捉弄你一下。佛圣则全心全意阻碍你做恶,成就你行善。千万要小心谨慎。在没有人的地方,你要知道,到处都有比监控录像更全能的眼睛注视着你!故而,仁人君子,举手投足,明地暗处一个样,不自欺,不欺人,更不瞒天过海,欺佛弄祖。这就是佛说六通的意义,人人头上都有无数的眼睛看着你。

我们再看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什么是常住?什么是果位?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二百五十二集,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