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次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
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从开始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 ,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我们继续探讨这品经文。
说众生听闻《楞严经》的缘熟了,阿难尊者与摩登伽觉悟回头就是证据。佛说《楞严经》,当时佛门存在的类似问题,绝不是阿难一个,人数可能还不少,问题非常严重,阿难与摩登伽只是个代表而已。随着佛教队伍的壮大,佛弟子的成份复杂起来,法久生弊,这是难以避免的。佛住世当年,僧团尚且如此,佛入灭以后,当人不精进努力,烦恼习气如何能断!当自警惕,不生退堕。
我们再看,佛在二字。这里的佛是释迦牟尼佛祖师——一尊完全断掉了烦恼习气的大德,觉悟的大圣人。在,是暂住在舍卫国。佛为什么暂住在这里呢?这里有利于大众听经学习,佛就暂住这里,随众生的缘份,哪里有缘往那走。跟世间人完全不一样。世间俗人攀高向上,遇到自己喜欢的,荣华富贵之地,就再不想离开。佛则不一样,当留则留,当走就走,无牵无挂。
【室罗筏城】就是舍卫大城,舍卫国的首都,当时全印度经济文化的中心。祇桓精舍,就是祇树给孤独园,大家很熟悉的名字。精舍,精,是精进,精舍,是修行人精进用功的道场。与大比丘众,这是佛陀的 常随众,都是大修行人。比丘的意思,是乞士,乞法养心,乞食养身,这个意思。
【千二百五十人俱】是耶舍尊者师资50人,舍利弗,大目建连师资200人,迦叶三兄弟师资1000人,大家共同遵守佛陀教化,做佛弟子。其实,佛的常随众不止这些,释迦族七王子随佛出家,阿难,罗睺罗,难陀等人,没有算在其中,鹿野苑五比丘也没算在里面,千二百五十人,是大略数字。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这些人的修学程度很高,都是四果大罗汉,无漏,意思是修行上只进不退,如同一个完整的水缸,滴水不漏,水倒进去,很快就满,大阿罗汉也是这样,不会退到轮回中去,入圣流了,能保持自己的修行功夫,他们距离不退位菩萨很近了,有这样的功夫。
阿罗汉,中文意思是应供,杀贼,无生。应供,是他接受得起大众的供养,不欠十方的債务。大众供养阿罗汉,阿罗汉回馈信众,给他做福田,福田种在阿罗汉这里,得福非常之快。杀贼,是消灭五欲烦恼,财色名食睡。五欲烦恼确实是贼害,将我们的福德智慧都偷走,必须将它除掉。
【无生】是没有了生死轮回,永远保持圣人的智慧德能,不退转。佛子住持,这些人是佛陀座下很有成就的人物,到处住持讲经,宣扬佛法。
【善超诸有】这个善,是修行人的善行超过世间有漏的杂善。阿罗汉行善不着相,只说付出,不问收获。世间人则不一样,讨价还价,做善事都希望人家报答,纵是修了福,也是人天有漏福报,带着种种烦恼,不干不净,享福的同时造大恶业,一善十恶,功不抵过,最后还要下三途,竹篮打水一场空。诸有,就是三途六道一切烦恼众生,这里的有,是贪着,烦恼的代名词,意思是有烦恼。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这句经文很重要。这些跟随佛陀的大阿罗汉,在一切诸佛国土,是佛陀的得力助教,他们教化大众的成绩,不输给佛陀。为什么呢?他们都是古佛再来,示现做阿罗汉。
【成就】是教化大众成就佛果,
【威仪】是以身作则,言谈身教浑然一体,做师做犯。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这是说,跟随佛陀的大阿罗汉们,他们讲经说法,师承释迦牟尼佛祖,佛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复讲,不违背祖师的教导。听到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佛门没有发明创造,包括释迦牟尼佛说法,他都有师承,佛陀师承谁呢?
师承他前面的一尊佛。自己说自己证果了,那个没有用。要有人给他做证明。给释迦牟尼佛受记做证明的是燃灯古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项功夫通通过关,燃灯古佛授记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了,考试及格了。
成佛以后,释迦牟尼佛说了大实话: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说过一个字,经不是他说的。意思是什么呢?他所讲的,都是古佛讲的,他不过转述而已!
印度的圣人这样说,我们还有些半信半疑,不知所措,那我们再看看东方的圣人如何说。就说孔子吧,孔圣人的话,正所谓一句顶一万句,句句都是真理,恒古不朽。但孔圣人也说了老实话,跟释迦牟尼佛异曲同工,他说,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所说的,也是重复古圣先贤的遗教,绝不是他的创作。
创作二字,想必大家很耳熟,现代人崇尚 发明创造,文学创作,等等,这都是古人所禁忌的。那创作,与承传圣教,区别在什么地方?效果是什么?我们要创作呢?还是老老实实听佛的话,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向圣贤靠近?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七集,二零二一年三月十六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