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同修护法守群功德无量,印正感恩大家了!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断除烦恼之后的清净自在。
我们从开始探讨《楞严经》。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前言——
历来讲经的法师大德,都一致认为《楞严经》太抽象,太深奥,难度太大,讲起来不容易,其实,《楞严经》非常简单,简单在我们理出其中的主线索,修行起来则得心应手,就不难了。看似篇幅很长的一部经,总结起来,还是受持五戒,落实十善,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是讲说佛经的艺术性。讲解佛经的人,自己首先要站上新的高度,把学人引导出来。
经,讲的越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度化众生越普遍,且忌将佛经讲得高深莫测,连自己都听不懂,这就失败了。唐朝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他的叙事诗写的很好,而且还是长篇。但篇篇听起来朗朗上口,并不繁琐,人人看得懂,人人喜欢看。他创作的诗作,第一个听众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婆婆,他念给老人家听,老人家能听懂,喜欢听,他才公之于众,这是对读者全面负责,不让读者吃夹生饭。
讲说佛经也一样,让人听了以后知道怎么修,如何修行为正确。《楞严经》,猛的看起来,这个魔,那个魔,这个心,那个心,二十五位大菩萨你说这样,他说那样,我们都把这些归纳起来,筛选出来,就如同《观经》上,佛陀说了十六种修行方法一样,最后劝大众持念佛号,其他的方法能略则略,不要给自己添负担。
佛说《楞严》也一样,说时百花齐放,令人眼花缭乱,定下心来一看,我们独取宝池莲华,纵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就学习大势至菩萨的总结报告,持念佛号,往极乐世界走,如此,就不辜负佛说《楞严》的苦心。
《楞严经》上,佛陀反反复复给我们说,四心不除,尘不可出。就是要我们严持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四心不除的四个心,就是杀盗淫妄心。无论跟那尊菩萨学习,用那种方法,五戒是统一基础,要将五杂心断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既是基本功,也是最顶峰。
破魔,就是破此五杂心,出尘,也就是从此五种杂心当中解脱出来,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兴大慈悲,做贤人,做圣人,六尘烦恼自然不见了。《楞严经》就说了这个。我们心里没有魔,外魔纵有天大的本事,他也只能干瞪眼,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果然抓住一句佛号,学习那些老实念佛的人,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五欲享受,是非人我,都化做阿弥陀佛圣号,就成功了。
我们在前面学习《观经》,释迦牟尼佛不就给我们受记了吗!受记老实念佛的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尘世当中的大圣大贤!佛陀如此赞叹念佛人,我们也要看看,人家是不是值得赞叹?红尘滚滚,人人争名夺利,心浮气躁,放浪形骸,闹市乡村,无有净土。若有人独念佛号,不与尘世同流合污,他不是神仙圣贤是什么!
我们学习《楞严经》,要从《楞严》当中吸取精华,每学一部经,都要有所收获,把自己的烦恼往下降。静下心来,多一份理智,少一点狂躁。多念一声佛,少说一句话,多行一次善,少做一回恶。这就是学佛,学着,做着,不知不觉的,你已经成佛了。我们再看,这部经的翻译者,是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翻译的,翻得很好。般剌密谛,听名字就不是中国人,他是印度高僧。
他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翻译《楞严经》呢?这个话题很长,还要从《楞严》传到中国的经历说起。佛法正式传到中国,是西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礼请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德来到中国传法,两位法师带着佛经、佛像到了中国,神州大地就有了佛法僧三宝。
后来,佛陀所说的诸经陆陆续续传到中国,但唯独《楞严经》,历朝国君派使臣取请,印度国都不肯传给。包括唐玄藏西天取经也没有得到这部《楞严经》。印度人为什么这样吝法,不肯将此经传之于世呢?这就是《楞严》的命运,与其他诸经不同,从他诞生那天,妖魔鬼怪就想方设法控制他。印度的国君,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要将《楞严》列为国宝收藏起来,不对外开放。
《楞严经》——,我们现在看起来,他的分量比起《大般若经》,《华严经》,要轻得多,印度国为什么将他列为国宝,实在令人参不透。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都是魔的把戏,他害怕《楞严经》传出去,变着手段找借口。
但是,最终呢,《楞严经》还是传到了中国,这部经传到中国,并非一帆风顺,有一位大菩萨,披肝沥胆,受尽艰辛,将他带到东土大唐,谁呢,就是这位般剌密谛法师,一位印度国的大德高僧,为了降妖除怪,大师打破了民族界限,剖肌割肉,藏经体中,来到中国。是什么动力让印度高僧发如此大心传送这部经呢,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楞严经》讲记第二集,二零二一年三月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