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第一次播放可能缓冲时间稍微有点长,请耐心等待。
诸位老师 诸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史记之周本纪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
公刘之业,积德行义
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
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
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有民立君 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
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
杀人父子而君之 予不忍为』
因为兄弟民族的贫困,仁慈的亶父经常给予他们资助,因此彬县以北紧邻的少数民族,与姬姓封地的人们和睦相处,就这样平平安安过了若干年,后来的夏商更替等等,一系列的大动乱没有撼动姬姓一族的利益,这与古公亶父的仁政密不可分。
直到殷商后期,举国上下经济危机 时局动荡,恰逢西北边塞的不少地方气候条件恶劣 土地大面积沙化,已经不适应人类居住了,少数民族戎狄之类实在无法生存下去,想往华夏富饶之地迁移,这对姬姓封地的人民来说,他们绝不答应。
因为大局势之下,本来大家都生活的不容易,如果再来一些外地人与他们争分一杯羹,日子岂不更艰难,这个道理小孩大人都知道,大众的排外情绪很强烈,不接受蒙古人的南迁。
而长期受亶父资助的蒙古人走投无路
借故赖在彬地一带不走,蹭着过日子,亶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追究,时间久了这些人与本地居民,难免不产生产生矛盾,积小成多,民族之间的纠纷升级为互相对垒,剑拔弩张 矛盾一度激化,面对如此紧张场面。
古公亶父如何处理呢?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
这是少数民族与汉人矛盾升级以后提出的条件,让汉民搬走 他们要住在彬地,还振振有词的对古公亶父说:
你姬家当年被羿 寒赶出华夏,不也长期居住我们地盘上吗?我们能容忍你们,你们怎么就容不得我们呢?
你们的祖先的公刘,靠着我们的耕地种庄稼,度过了难关,最后你们苦尽甘来搬到了好地方,难道就忘了我们对你们的恩德吗。
现在我们走投无路,在你们这里住一住有什么不好,彬地的人民很愤怒,要跟匈奴决一死战,将他们赶走,
古公亶父出面说:不能!绝对不能
匈奴与我们世代交好,要不是实实在在无法生存,他绝对不会侵犯我们的
天下是大众的,人人都有居住权,我们的封地遍及西北大部,地大物博,何必与他们争一个小小的彬地呢?
我们搬一般 搬到别处去,让给他们经营管理就是了,何苦打得人命相交呢。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意思是人民拥戴我为君主,都希望君主让他们安居乐业,好好的保护他们
我要做到这一点。
『今戎狄所为攻战 以吾地与民』
亶父接着说:匈奴攻打我们
他就是希望有个立足之地,吃饱穿暖而已 ,没有别的野心,属人之常情,我怎么忍心与他们打起来,把他们打死在这里,把他们赶尽杀绝呢。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人家现在有了困难,我再发动子民打仗把他们都消灭了,这成什么话,君子绝不做乘人之危的事情,再说打杀凶匈奴对我们真的就有利吗?
『民欲以我故战
杀人父子而君之 予不忍为』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意思是如果为了保住这一点地方,我古公亶父鼓励人们与匈奴作战,拼个你死我活,到最后吃亏的肯定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匈奴,所谓杀人一万 自损八千,匈奴是马上民族 来去如风,与我们这些华夏人们交战,我们将损失惨重,我作为地方诸侯,将双方矛盾升级为你死我活的战争,那要死伤多少人?
以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导致两方失去大量的劳动生产力,而留得这份土地,这是最愚蠢的行为,我那忍心呢。
可彬地的人民说,我们世世代代辛辛苦苦营建的都市,难道就白白送给他们住吗?
这太便宜他们了,亶父说:钱财身外物,你们没有看到 大型自然灾害,一夜之间将大地上的财物与生命都夺走吗?
果然遇到那样的情况,难道你还跟老天爷去讲理不成?
一山不容二虎,我们如果继续住在这里,将与匈奴人民没完没了的摩擦,今天一场气,明天一场气,长痛不如短痛,让利与他们,上苍自然给我们安排更好的地方,让我们居住,所谓树移死,人移活,天无绝人之路,彬地的百姓哭着说:可惜我们刚刚盖好的新房子,还没有住几天就搬走了,
实在舍不得。
亶父说:愿意留下的人,我们不勉强
愿意跟我们走的人,就放下牵缠,不要为身外之物所累。
结果如何呢?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
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临走之前亶父对匈奴首领说,兄弟!我们走了以后,你要善待留下的汉人
齐心协力将此地治理好,如若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你还来找我,匈奴首领很惭愧的说: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
但凡有一点余地,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亶父,你是少见的大圣人,我们将生生世世给你祈福,你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大富大贵的。
『遂去豳』是舍掉彬地
这个『梁山』
是彬地与宝鸡之间的一座大山。
『止于岐下』是亶父与随从大众在宝鸡岐山脚下安居,远离少数民族的干扰,这一次安居下来,一直到西伯昌时代。
我们再看史文『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
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
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 亦多归之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
而营筑城郭室屋
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起初跟随亶父到西歧去的人并不多
不少人贪恋着屋舍田宅不放,留在彬地不肯走。
但过了不久,亶父一行在西歧很快发展起来,将西歧治理得富饶而强大,人们才觉醒过来。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
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留在彬地的汉民与匈奴混居在一起
生活很不习惯,听说亶父的西歧发展的很不错,都扶老携幼,舍弃了彬地的一切投奔西歧而来,西歧的人口大增,空前繁荣起来,周边国家的人民听说古公亶父如此仁义,也都纷纷投奔西歧。
短短的十数年,西歧发展起来了,其繁荣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旧彬。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
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这个『贬』是废除。
以前在彬地,汉人与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为了避免矛盾纠纷,亶父一向尊重匈奴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政治制度
恒顺少数民族,现在的西歧是清一色汉人,亶父就沿袭中国传统的生活文化,建筑风格,政治制度而治理西歧。
『作五官有司』的这个『五官』
即司徒、司空,司马、司士 司寇,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了西歧经济文化的快速崛起,人民都歌颂亶父的仁德
到西伯昌时期,西歧已经成为诸侯当中的佼佼者,很受人民的拥戴。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 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历
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
生昌,有圣瑞』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古公亶父是姬昌(西伯昌)的祖父
亶父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太伯,二子虞仲,都是有学问有道德的大贤。
三儿子季历更贤于他的两个兄长
很受大众赞叹。
为什么古公亶父家里出了三位大贤的后人呢?
这与他的妻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古公的家族一连出了三代女圣人
其中他的妻子就是圣贤,圣贤的丈夫与圣贤的妻子,耳濡目染 教育后代,后人就有不菲的成就。
亶父的妻子是谁呢?
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贤太姜,太姜的贤能,不但表现在辅助丈夫成就一番伟大事业上,还表现在她教子有方。
当年,亶父西迁避让匈奴,太姜积极配合 支持丈夫,亶父的很多正确决策。都来自妻子的谋划
中国老百姓习惯的说:家有贤妻 夫吉祥,有太姜这样好的妻子,亶父的子孙最终推翻殷纣的虐政,而得到了天下,其中周家三太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三位女性大仁大义 ,处理问题不让须眉,因此太史公在这里提示
『太姜生少子季历
季历娶太任 皆贤妇人
生昌,有圣瑞 』
西伯昌的母亲与祖母都是大贤,决定了他的父亲季历,在继承侯位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按照一般的常识,接班人都是家里的老大。
但在圣人亶父的家族,兄弟们你推我让,都从大局出发都成全三弟继承父亲的侯位。
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侄子姬昌太出色,具有圣贤风度,这话怎么说呢。
姬昌出生的时候,西歧出现了种种瑞相,其中凤鸣岐山,是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典故,表大圣大贤的出世。
太任生姬昌的时候,成群的凤凰从天而降,在姬昌出生的地方盘旋清鸣
偏偏起舞 很神奇,还有西歧连年五谷丰登,人民和谐,都是姬昌出生以后的祥瑞,姬昌很受众人崇拜。
『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
其在昌乎』?
富有人生经验的亶父看到如此瑞相
沉思良久说:这样的瑞相世所罕见
是圣贤下凡救苦救难来的征兆啊,适逢殷商日薄西山 ,诸侯纷争 天下大乱,正缺少一个大德人物救度天下苍生,难道人选就是我们这个孩子姬昌不成,看出这一玄机的不只是亶父,还有他的大儿子与二儿子,太伯与虞仲对侄子姬昌的出生作何反应呢?
我们看史文
『长子太伯
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
乃二人亡如荆蛮 文身断发
以让季历』
说姬昌是天生圣人,这绝不是祖父古公的偏见,姬昌的两位伯父也很喜欢这个侄子,这话如何说呢?
儿童时期的姬昌就有非凡的智慧与大仁大爱,与同龄人作游戏,他总是赢家,祖父与父亲伯父在一起商量国家事情,他坐在一旁认真听取,时不时的提句建议,往往能弥补大人考虑不到的地方,这孩子的智慧超越了他的年龄界限,沉着而谨慎,行持就象大人一样,没有儿童的天真烂漫与贪玩
少年老成,所作所为都显仁慈。
天下大雨了,他就在地上给蚂蚁的洞穴围土,雨水淹不进蚂蚁洞穴。,
刮大风了,他就守在树下用网兜承接掉下树的鸟巢与小鸟,看到祭祀神明的牛羊快要被杀,他就伤心的哭泣;等等,姬昌是个非常懂事又睿智的孩子,太伯与虞仲看到侄子如此仁智,就建议父亲立弟弟季历为候位继承人,以便侄子姬昌将来继位。
季历知道以后 坚决不受,说:论老成 我比不上大哥,论勤劳 我比不上二哥,凭什么我继承候位呢?
要说我的儿子姬昌贤德,那以后谁敢保证大哥与二哥的儿子不胜过他呢?
父亲一世谦让,我怎么能违背父亲的教导,绕过兄长继承候位呢?
难道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太伯与虞仲看到兄弟态度坚决,就商量了一个好办法。
我们看史文『长子太伯
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
乃二人亡如荆蛮
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这个『亡如荆蛮』的『亡如』是避让
『荆蛮』即楚、越一带,今天的零陵、桂阳、长沙,西南蛮荒一代,皆是古代未开化的地区民族,太伯与虞仲两人委婉的对父亲说,我们弟兄都大了,守着西歧周原一带 显得拥挤
好男儿志在四方,南方荆蛮,地广人稀,众诸侯都不愿意接收,父亲给我们一些钱粮人丁,我们去开发荆蛮,将华夏文明普及到天下各地,为苍生请命 便是无量功德,就让三弟协助父亲治理西歧,等我们事业成功了,再回来与父母兄弟团圆。
历尽沧桑的父亲古公马上明白了两个儿子的心思
含泪答应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将有一番大事业,你们都是好样的,亶父我没有虚度此生啊。
太伯与虞仲带了钱粮与一部分人民到南方一带扎下根,团结西南地方的少数民族,勤于耕作,不久以后就创建了以后的楚吴等国,很有成就。
父亲古公太伯催他们回来继承候位
弟兄两个干脆入籍荆蛮,还象地方土著那样给身上刺了纹绣,剃了光头,表示扎根荆蛮,再也不是西歧的公子了,他们对父亲派来的侍从说,只索要父母的画像朝夕供养以尽孝 别无他图,感慨万千的亶父只有遥祝儿子一生幸福,将母亲太任自己与妻子太姜的画像派人送到荆蛮,让两个儿子供奉尽孝,太伯与虞仲被后人尊为,吴太伯吴太叔,。他们是吴越的祖宗
『古公卒,季历立
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
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笃于行义』是修仁讲义,长子与次子不愿归来,亶父只好培养三子季历继位,季历全盘继承了父母的美德,
奉事父母格尽孝道,父亲谢世以后
季历为西歧诸侯,后人为了纪念古公,送给历立公季的美称,表示对他的认可与尊重,公季的为人处世,与父亲古公一样仁慈宽厚,吃苦在前,不谈享受,事事让利与人民,深得人民的爱戴,与四面八方的诸侯交好
谁有困难就积极帮助,是众诸侯的主心骨,友好的诸侯们有了难为的事,就找古公季商量计策,长期以往 ,公季凝聚团结了大部分诸侯王,为后来的文王,武王父子得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公季卒,子昌立
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
作何解释呢?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我们明天接着探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