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第一次播放可能缓冲时间稍微有点长,请耐心等待。
诸位老师 诸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史记之周本纪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戏,好种树
麻、菽,麻、菽美
及为成人,遂好耕农
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
天下得其利,有功』
多灾多难的后稷
他的出世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类农业生产的大改进
意味着天下人民再不会受饥饿之苦,在后稷之前,粮食的品种稀少 产量低 ,加上洪水肆虐,天下可耕种面积连年缩减,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后稷出生以后,解决了这一困惑,因为后稷是农业天才,从小就热衷于农业生产。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这位后稷少小之时就立有大志,他经常对父亲帝喾说,他要让天下人民都吃饱饭,永远摆脱饥饿的困扰,帝喾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的话让大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他说自己会种庄稼,能让庄稼结好多好多的穗,打很多好多的种子,帝喾仔细观察这个孩子,觉得他所说的不是孩子话,就让当时的司农(农业部长)有意培养他。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
这个『菽』即豆类粮食
『麻』是油料作物
『树』是树木 果树
小小后稷与其他孩子确实不同,他不问父母要玩具 更不贪玩,只问大人要一些粮食种子,讨来种子以后,他给闲置的土地浇水施肥除草,将种子撒下去,往往有很好的收获。
『麻、菽美』就是他种的粮食都获得丰收。
『美』即丰收
一个尚在童年的孩子,每年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贡献给父母,全家人吃着他种出来的粮食,都夸赞他好样的。
『及为成人 遂好耕农
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则之』
这个『宜谷』是适应于种植庄稼
这个『民皆法则之』是人们都向他学习。
后稷长大以后,顺着自己的爱好继续从事农耕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耕种经验,什么样的土质适宜种什么庄稼,他有独到的见解,地旱地涝,或暖或寒,因地制宜。
凡是他所种的庄稼,年年大丰收,因此周围的大众都看他的样子,后稷今年种植什么,人们就跟着种什么。
在他的封地,他亲手主持农业生产
每年向天子进贡,他的农产品最丰富也最丰硕,后稷管理下的封地,人民丰衣足食,民风淳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帝尧时期的模范诸侯王,后稷淡泊名利在官场之间极少抛头露面,默默无闻。
但他的优异成绩还是让帝尧发现了,任用他为司农,后稷乘此机会,将他的先进农耕经验普及到天下各地,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奇迹。
『天下得其利,有功』
这个『有功』是他名副其实的大成就,解决了全国人民的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民对于后稷的崇拜经久不息,直到现在。
『帝舜曰:弃,黎民始饥
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于邰,号曰后稷
别姓姬氏。后稷之兴
在陶唐 虞 夏之际 皆有令德』
帝尧驾崩以后,帝舜执政时期,因为弃的工作成绩优异,帝舜在任用八贤八楷之时,仍然让他担任司农,将他的封地扩大了到邰,(今陕西省乾县一带),给他赠送美称为后稷,后稷的意思,是百谷之父,或者农业始祖,都能说得过去,又赐他姓氏为姬。
我们看周王朝的领导人姓姬,后稷不辱使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端好了全国人民的饭碗,一干就是三朝,尧、舜,还有大禹执政期间,他都有出色的成就,尧舜禹时期的政权安稳
国家富强,与后稷家族有密切的关系,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社会大环境自然稳定,就这一点尧舜禹心里非常有,对数后稷特别的看重,后稷的功德积得很深,这大概就是他的后人能够统领江山八百年的原因吧。
祖上积德越厚,后人成就越高,这是久经考验的真理,因此中国老百姓提倡积德行善,给后人积阴德。
这个『皆有令德』的
『令德』即福德,福要建立在德的基础上才完美。
有福无德 这个福会害人,我们看到很多为富不仁者,就是有福无德,最后的下场很不好,有福又有德,他懂得利用自己的财富造福大众,为天下人民服务,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所以福与德是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
去稷不务 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这是帝禹驾崩以后,到了帝启末年与太康失国的时候,朝廷的人事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稷一族也受到冲击,而丢了封地与官职,流落在少数民族地区。
我们再看史文
『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
去稷不务
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不窋卒,子鞠立。鞠卒
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
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
行地宜,自漆、沮度渭
取材用,行者有资
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
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关于后稷一族的兴衰起灭,我们再史文上能够看到,后稷住世当年,尧舜禹是三位明君,而当夏愚驾崩以后,他的儿子帝启执政期间,就开始疏远了八贤八楷这班国家的骨干力量,因此上后稷一族的子孙很不得意,被朝中的当朝官员排挤欺负,甚至迫害。
虽然他们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与祖传的百谷种植资料,但这个帝启贪于酒色,任人唯亲,根本不注重农业生产,把他们冷在一边,帝启驾崩以后,帝太康更不肖,干脆将功臣元老们下放到不相干的地方去,对他们不闻不问。
甚至剥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封地,任其飘零,丢了官职与封地的姬姓子孙,在羿、寒之乱,国将不国,夏王朝几乎亡国,当时朝廷与全国的混乱程度,我们可想而知,丢了官职与封地的后稷子孙,羿、寒乱夏的年月,他没有立足之地,跟少数民族的野蛮人混居一起,就这样过了若干代人。
『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 子公刘立』
后稷一族传到公刘这一代,苦难将近了尾声,为什么?
公刘 是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后稷一族流落戎狄以后,公刘领着族人坚强的生存下来,他将祖上的耕种技术传授给少数民族,在他的号招之下,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达,渐渐的强大起来。
虽然地处边陲,与长期处在战乱当中的中原大地相比较,公刘所在的西北少数民族安居乐业,很受夏民羡慕,
因此不少夏民不远千里,舍弃中原的肥沃之地,投奔公刘而来,与公刘一起住在少数民族中间,一直到若干年以后,在中原继位的少康帝,也听说了这件事,公刘的政绩非凡,让少康帝很感欣慰,少康帝一度派遣官员,到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公刘的农业技术
还聘请公刘回到中原,将先进的耕种知识传给大众,处在国家困难时期的少康帝得了公刘非常高兴,因为有公刘的指导,中原地区粮食大丰收,为少康帝治理国家打下坚实基础,长期处在饥饿当中的华夏人民一下子吃上了饱饭,非常感激公刘,又得知他们是后稷的子孙,更加尊重他们。
『周道之兴自此始』
是少康帝从新起用后稷的子孙,稷姓一族人,给他们封官加爵,姬姓一族又回到老家,恢复了他们原有的封地。
『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就是《诗经》歌颂公刘的篇章,古人的文风很谨慎,所歌颂的人物一定是为人民作出重大贡献者,而且经过四千多年的风云变化,还能流传至今。
说明古人的文风与思想品质都具一流水平,被全国人民所歌颂,少康帝当然嘉将这一族人,后稷的子孙又站起来了。
『公刘卒,子庆节立 国于豳』
这个『豳』是陕西省彬县,旬邑一带,距离姬姓以前的封地乾县很近。
有史料记载说,豳地是少康帝加赐给姬姓的,姬姓的封地比原来大了很多。公刘谢世以后,他的儿子庆节继承了父亲的官爵,在豳地立国,地方逐渐富足起来,成为众诸侯学习的榜样,姬姓从此一步步创建了周天下。
『庆节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毁隃立
毁隃(yú)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圉立。高圉卒
子亚圉立。亚圉卒
子公叔祖类立
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获得官职与封地以后的后稷一族,这八代人的权位交接很顺利,没有出现颠覆政权之事,当时全国政治温和,就是夏王朝七王治世之时,众诸侯也很安稳 天下太平,而到了姬氏古公亶父这一代,姬姓家族又来了一次大飞跃。
我们看史文『古公亶
父复修后稷 公刘之业
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古公亶父住世当年,夏王朝了末期 政局不稳,诸侯离心 夏商交接 内战不休 。很多诸侯朝不保夕。都亡失了官爵与封地,这一次姬氏一族能幸免遭难吗?
会不会重蹈帝启帝太康时的噩运?
古公亶父的出现,对于姬姓传承起了关键作用,为什么?
古公亶父是大贤人,有后稷、公刘之贤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胸怀广阔,处世大度,深得人心。
因为有他的领导,
姬姓诸侯的封地固若金汤,人民团结一致 很有凝聚力,夏商朝代更替,未能伤及姬氏一族。
虽然如此,还是有人经常找他们的麻烦,但古公亶父仁义行事,总能摆平生活中遇到的麻烦,
那什么人经常找姬氏一族的麻烦呢?
西陲少数民族匈奴,凶奴为什么频繁进犯豳地呢?因为穷。
要说从不窋时,姬姓与少数民族(匈奴)的关系还不错,怎么这时翻脸不认人,与少数民族打起来了呢?
这还要从国家大局说起,夏商交替之际,天下大乱,群龙无首,国家财政吃紧,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做不到,人们在饥寒的驱使下,什么事情都做得出,豳地距离匈奴不远,又是富饶地、
饿极了的匈奴,首先要抢夺这个地方,这种事情搁在一般人身上,肯定要针锋相对的给予还击,更何况豳地兵强马壮,占着有利地势。
但古公亶父却与众不同,将豳地的财物让给了匈奴,做到了大仁大义,与人无争 与世无求。
我们看史文『熏育戎狄攻之
欲得财物,予之』
这个『熏育』
就是我们在《五帝本纪》上学过的荤粥,即匈奴,今天的蒙古族,蒙古人遇到天灾。朝廷又不照顾他们。正所谓乱为王。饿得没有办法的蒙古人翻山越岭,闯到汉地。要攻打古公亶父的封地彬县一带。
亶父问他们:咱们世代交好
你们大动干戈干什么?
匈奴人很老实的说,饿得没有办法 朝廷又不管,不抢不偷怎么活命。
亶父说:这很简单,我们给你些吃穿不就结了吗,何必劳师远征,伤了两家和气 快收了兵马,你们过来看,需要多少钱粮 尽管拿,天下是大众的,人人都有生存权力,我有什么资格守着钱粮,看着别人饿死呢。。
亶父的真诚感动了匈奴人,匈奴人就收起了兵马 ,就攻打彬县了,亶父说到做到,派子民用自己的车马,载着大批钱粮衣物,帮他们送到蒙古国,解决了蒙古人们的饥寒交迫,蒙古人因此也很感动,发誓不侵略豳地。
可后来真的就平安无事了吗?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我们明天接着探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