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24集

慧利 2024年8月24日07:25:20
评论
115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接着对须菩提说:【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要断除名利心,就得下死功夫精进修学,泛泛功行敌不住无始劫来的烦恼。修行是给自己修的: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业障各人了,佛弟子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寸光阴一寸金,浪费不得。我们在孩童时好贪玩,老师语重心长的劝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不懂事的孩子就是听不进去。现在,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的甚至白发苍苍,但对孩童时期老师的教诲还是没参透。说这话可能有人生气:我经常这样教诲我儿子、孙子呢,你如此轻蔑我不懂事?
但我们看看懈怠懒散的修行人,勉勉强强应付两堂功课,其余的时间都游散贪玩,时光一去不复返,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混下去,最后日暮途穷,消耗了十方供养但没有修成就,烦恼习气没有减轻,经常破戒犯戒,让社会大众嗤之以鼻。业造大了,身边尽是怨家债主,死时痛苦不堪,神志颠倒,那有不堕三恶道的!修行是严肃的事情,做不得假。一个专精用功的人,他没有时间闲话是非的,更不可能贪吃贪穿贪玩,那很无聊。凡是贪吃贪穿贪玩贪享受的人,都是闲得发慌、精神空虚者。专精修学的人很充实也很理智,事事都以道义约束自己,他自然公平用事,不妄想、分别、执着,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佛家的离相不是偏空,而是让学人在一切相中不起迷惑、不造诸恶,这个道理太简单,佛圣也给学人示现了榜样: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什么人都接触,什么场合都去,但能做到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将迷惑众生度出苦难,自己一尘不染。阿弥陀佛千百亿化身亦复如是,等等。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将自己的工作干好,闲暇时间精进念佛,严持五戒,力行十善,这个功夫人人能做到,不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人能如此修为,阿弥陀佛承认,诸圣诸贤护念,极乐世界的大众欢迎,往生已定。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住相,就是不贪物质享受、不受精神污染,作而无作,无作而做,无牵无挂,来去自由。贪图回报就是着相,着相了,轻则停留在现有的程度上不去,重则被名利是非心拉下三恶道,相,着不得。因此,佛在这里提示我们,不住相布施,受益最大,所得的福报不可思量。天上人间,谁的福报最大?摩醯首罗天王。但他的福报比起佛圣来,如太空之一邻虚尘!烦恼断尽,安住在自性德能,要什么就有什么,随心所量。
我们看看佛圣,佛陀度化众生大自在:与什么众生有缘,就马上应合众生的缘份变现出需要的一切:身相能自由变现,一应配套设施也随时变现,所需要的一切,随时用,随时现,这就是随心所欲,福慧具足,不受任何障碍。这样的大福德。大智慧就是离相以后的无障碍境界,不着任何相则能变现一切相。真正的福报不是自己享受,而是利用自己的福报帮助一切众生脱苦,阿弥陀佛建造极乐世界不就是这样吗!释迦佛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又是为了什么?为大众服务。
我们斤斤计较,器量狭隘,画地为牢,把自己绑定在名利是非上,举步维艰,受业力支配流浪生死,身不由己,困惑无穷。有求的福报,佛家叫作有漏业福,里面加杂着诸多无奈:福之祸所倚,心不清净徒有福报,借着福报作威作福,后面跟着就是大祸临头!这个现象,我们司空见惯,就是因为他着相求福,不肯积极向上清除贪欲。
我们所做的一切诸善,不求回报就是福慧,若求回报则打折一半:有福无慧。所谓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着相以后福慧就不圆满。如此,学人将自己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大众,以此拓开心胸,则海阔天空,清净心中没有敌我,处处都是晴朗的蓝天白云。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二十四集,二0二四年八月二十日。

历史上的今天
8月
24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