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61集

慧利 2024年10月4日17:11:14
评论
128

《金刚经》讲记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六度法门,佛教我们从布施修起,看破、放下,难舍能舍。这一舍,真的就把自己舍穷了吗?《地藏经》上,释迦佛告诉我们,舍一得万报。因为,我们富足无尽的自性德能,就因为被坚贪覆盖着而发挥不出来,能把贪心舍掉,头脑就聪明,看问题就准确,人生就不走弯路,办事成功率就高。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贪吝不舍,这样的人干不成大事业。 我有一位近支亲属,祖父辈的人,他就看上祖辈的财产,不思上进,排斥兄弟姐妹,自己一心想独吞。同辈们都闯到上海滩、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去发展了,而且成就了一番事业,不是大企业家,就是学术精英,他就跟老鹰守着臭老鼠一样,贪着祖宗财产不放,刻薄吝啬,父母看到这样子也只有叹息而已。结果,全国解放以后,田产与房屋都充了公,他几乎穷到讨饭的地步,倒是其他兄弟姐妹从海外经常汇款过来周济他。 布施就是舍烦恼,能舍得财,就舍得法,在关键时刻也就舍得身命。我们要参透布施的意义。持戒,这是每个众生保护自己的最基本措施,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不欠钱债、命债、人情债,就不与其他众生结怨仇,别人就害不了自己,这不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吗!六道众生遭遇在一起,是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严持戒律,精修十善,往后的人事关系就格外和谐:后面都是善缘,都来报恩了,谁还害你!这个简单的道理却意义非凡,参透了,就会自觉自愿持戒。 而忍辱,对参透因果的人来说,知道人生不是酬恶业,就是酬善业。恶业,是自己过去造下的罪业,结就的恶果,果报来了就陷在逆境;而善业,则是过去的善缘结的善果,果报来了就是顺境。处在逆境是消罪业,处在顺境是消福报,我们要学会消罪业。明白人,在人生的底谷逆来顺受,养精蓄锐,不与人对立,不与事对立,用自己的忍辱功夫软化对方,让他收敛,如此,大难就转为小难,该受五年逆境,三年就满了;而处在顺境,仁人君子懂得功成不居,及时退让,以免将善缘转为恶缘。如此,则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再看经文:【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看这个节节肢解,这是干什么?就是古代的凌迟酷刑,将人千刀万剐,然后再割断咽喉,不让他好死。 什么人受这样的酷刑?朝廷对叛贼、五逆重罪者处以酷刑,这是刑罚当中最为残酷的一种,轻易不用的。这里有个歌利王,歌利,译作中文是残暴,这歌利王是个蛮不讲理的暴君。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怎么回事?话长,但我们长话短说,就从又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说起。这是释迦佛说自己过去的一段经历,他未成佛之前,修六度法门,忍辱功夫不到位,他就专修忍辱,那地方苦他去那地方;那地方的众生难度,他就度那里的众生。 释迦祖师当时的修学程度已经很高了,最低限度在七地位,六通具足,知前知后知因知果,正因为这样,他特地到歌利王的国界去修行,法号为忍辱仙人。这个仙人,不是他修仙道,他修的是佛道,此地众生仙佛不分,喜欢神仙,他就恒顺大众起号仙人。忍辱仙人讲经说法,身体力行,在周围的影响力很大,国君歌利王也听说过某山住着神仙,很向往。 某天,他在宫中闷得慌,就带着嫔妃到山上来打猎娱乐兼访问忍辱仙人。玩了大半天很开心,野餐加美酒以后,他就困醉了,深睡过去。众嫔妃见到满山的野花盛开,就到处游赏,结果来到了忍辱仙人的精舍。这些女子都有自己的烦恼:众女事一夫,后宫内部勾心斗角,歌利王喜新厌旧,喜怒无常,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嫔妃们提心吊胆,忧心忡忡,不知道灾难那天就降在自身,人人恐慌但不敢显露。见到久已仰慕的忍辱仙人,大众都向仙人请教妙法,如何能改变自己目前危险的处境。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忍辱仙人给他们说了什么妙法?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六十一集,二0二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