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
【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雠,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
【勿唆人之争讼】,这是挑拨人家上堂打官司。生活当中,一家人也罢,街坊邻居也罢,住在一起肯定有矛盾。都是凡夫众,没有一点矛盾是不可能的。矛盾发生以后,要互相理解,化怨为恩,不可将矛盾继续激化、扩大。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样下去多尴尬!而事态发展到经官动府,对簿公堂,这成了什么性质!小事是大祸的根子,要赶紧将灾祸消灭在萌芽状态。邻居不睦,旁边人要多多劝说化解其中的矛盾,让两家人重归于好,不能来回挑拨,火上浇油。 我年轻时,遇到一件民事诉讼,让法官哭笑不得:起诉打官司的这个人,她的儿子是商场经理,很忙碌,经常顾不上跟母亲多住一会;媳妇是某饭店经理,两口子都很忙。母亲有些寂寞,就向邻居某人牢骚了几句。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个邻居就提义作母亲的上法庭告儿子与媳妇:理由是他们冷落老人,不回家。法院打电话给居委会让调解一下,居委会就劝老人撤诉,孩子们确实有难处,居家过日子要互相理解,您老实在太寂寞,找老姐妹打牌聊天也很好,不要把事情搞大搞复杂。老太有所回心,可这个多事人煽风点火,最终打起了官司。 儿子与媳妇接到法院传票以后大眼瞪小眼:我们每天都回去一趟看看母亲,只是时间短了点,也没有说十天半月不回家,我母亲怎么这样糊涂,打起官司来!就这样,母亲与儿子、媳妇对簿公堂。法官询问母亲,母亲也说不出儿子与媳妇什么不好,法官又问小夫妻,两人如实答复,调查左邻右舍,人们都说没什么,好好的一家人,官司就这样不了了之。可经过这件事,媳妇与婆母结下了心病,到死两人都不和睦;儿子夹在之间左右为难,心里疙疙瘩瘩。本来没事,现在真有事了。 婆母死的那天,媳妇一点表情都没有。
而那个挑唆人家打官司的人,街坊邻居往后离他远远的,没有谁愿意跟他说话。他老伴死得早,自己的儿女都不愿意与他多说,也不愿意回家照顾他,据听说他死时身边一个人都没有,死了好几天以后人们才发现,这大概是他造的孽报应下来了吧!遇到官司诉讼,都要说服双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有将事态严重化的道理呢。打官司上公堂,那都是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性质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将小事打官司打成大事。 而抱着不可告人的阴谋挑人家打官司,自己从中谋利,这就要下拔舌地狱了。 平常,不但不能挑唆人家争讼打官司,包括闲话是非都不能出口,两舌是非,在张家说李不好,在李家说张不好,说得时间久了,两家人就有了矛盾,这是大忌讳。佛家教学人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很有道理:祸从口出,多干实事少说是非,这就是积德行善。我们看到,大德高僧们一串念珠不离手,口中只管念佛,时时修行用功,用持念佛号的方法防止当人的口过,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说闲话的好习惯。佛家告诫弟子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这都属修心养性,好的人品是修出来的。
【勿坏人之名利】,这是成人之美。人人活得都不容易,辛辛苦苦奋斗了好久,好不容易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该扬眉吐气了,如果谁从中破坏,让他跌落下来,他该多么痛苦!这个恨记下来,可能生生世世都难以化解,何苦给自己造对头呢!破坏的人为什么这样做?极有可能他损人不利己,纯粹出于嫉妒心,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与这个人争功名,暗算人家,将人家挤下来自己上去。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罪业都造下了,报应下来是自己功亏一篑,最终身败名裂。扶人者绝处逢生,推人者吉祥转祸,好事变成了坏事,这中间不外乎破人名利的果报。
《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记第三十六集,二0二五年元月五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