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极乐世界的莲华都在放光,而我们这里的莲华,从没有见过放光显瑞的。哪是人间的凡华,普通的草本植物。
我们看,佛教术语当中,光字是很常见的。佛讲经说法之时,放光显瑞,佛放的光,那不是让众生看到好奇的。而是与不同维次空间的大众在沟通。
就欲界众生来说,大众还用语言交流,而到了色界,初禅天人就不用语言了。初禅天又叫做光音天,放光就是彼此之间互通信息的方法。初禅天尚且如此,佛与佛,佛与菩萨,阿罗汉,还有八部神众,那只需要光光互照,信息就通达了。
从这个现象来看,七宝池的莲华放光,说明将要往生的念佛人,已经在与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大海众菩萨在交流了。
我们这里,现实当中坐着往生,站着往生的例子不少,这些人头脑清清楚楚的,生活上,各方面都很正常,但说走就走。他与阿弥陀佛见过面的,沟通过的。极乐世界对他并不陌生,阿弥陀佛与他很熟悉,佛来接引,他司空见惯,就如同我们这里的人出去跟某人办个事情一样,平平常常的。
临终往生的功夫在平常。这些自在往生者平常已经演习熟练了,命终之时从容不迫,既没有死亡的恐怖,也没有前途渺茫的忧虑,他心中有数的。阿弥陀佛告诉他,何日何时来接引,他很从容,更不会怀疑其中的真假。阿弥陀佛是他信得过的好老师,极乐世界是他亲眼见到的,回归极乐世界如同回归家里一样。这就是念佛人的好结果。无病无恼,自在往生。
而不信佛不念佛不求生极乐世界的人,他死的时候,怨家对头都找来了。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将死的人,他给自己身边的亲人说,看到某某人来找他,这些人都是死去的人,说的话奇奇怪怪,让人听了胆战心惊。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他已经跟幽冥界的众生开始沟通。这些人往往身体不健康,这样病,那样病,神思恍惚,不阴不阳,甚至阴阳不分,黑白颠倒。将白昼当夜晚,夜晚当做白昼。内心世界恐怖不安,一阵一阵吓醒过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一生做的善恶业控制了他的意识活动,而怨家对头正趁他六神无主之时来暗算他,满足他的淫欲,让他陷在淫情当中出不来,在淫欲当中不知不觉的堕在畜牲道。或者满足他的贪欲,变现出金银财宝诱惑他,让他为财拼命,忘却伦理道德,六亲不认,薄仁寡德,为财是命,而落在饿鬼道。
还有变做其他的形象,引诱他杀盗,欺妄,神识犯下滔天罪业,幽冥界的警察把他抓起来,严刑逼供,落在地狱界受酷刑。
所以,我们活着的人,看到他死的很痛苦,绵延床卧,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他已经在受大刑。命终生大恐怖,彷偟不安,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忧愁万端。这就是修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与不修行不求生极乐世界的区别,大家看看那个好。
那在佛门修行,但不求生极乐世界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定功不够,心里没有寄托,绝大多数都生天了。
五戒持得好,十善做得好,但命终不知道去哪里,一辈子行善积德,善大于恶,善缘来找他,在他六神无主的时候,引他投生人道,或者接他上天,他自我感觉很幸运,比之他亲眼看到的那些受苦的鬼魂,他还暗喜呢,高高兴兴赶紧去投胎人间,或者去天上享福。结果还在轮回当中打转,辛辛苦苦修了一点福报,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很可惜。
各方面来看,学佛修行,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为首选,这是不争的事实。念佛人心里有寄托,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寄托。
一心系念阿弥陀佛,就算自己罪业再重,怨家对头抓不这你的弱点,你的心意识执着在阿弥陀佛圣号上,万缘放下了。念什么就有什么来靠近你,你念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接你。这里面顺理成章,一点都不勉强。
我们这就明白了,为什么一辈子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而且从事的恶行业者,命终听到阿弥陀佛圣号,听人家劝他求生极乐世界,他马上就信,马上就行,也成就非凡的原因。
张善和就是一个例子。一个杀牛为生的屠夫。杀业造的太重了,得了重病,躺在床上痛苦万分,神志不清,恍惚之间还看见很多牛不牛,人不人的怪物来抓他,捂着口不让他出气,闷极了,还有的拿着刀千刀万剐他,吓的大呼小叫,正好有出家人从他窗下经过,劝他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张善和如同落水者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拼命念佛,阿弥陀佛来了,怪物不见了。
那有的同修要问,命终刚念佛,极乐世界的七宝池有没有他的莲华呢?当然有。莲华的成长,是根据念佛人的功夫成就的。人家张善和很短的时间完成了我们几年几十年的功夫,莲华很快就大了,闪闪发光,这与修行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我们劝命终人念佛,他善根深厚,就能在几个小时完成道业,也很好。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由于鄙人修学程度有限,讲经肯定有不当之处,伏请同修大众多提宝贵意见,让鄙人及时觉悟,当下改过。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一百二十八集
二零二零年一月七日
更多经文解义,请登录印正居士专题网站www.yzjswz.com
敬告诸位同修:
由于本视频已经进入国际收视,现需要英文翻译一名,诚寻英文精家做此功德,
有报酬。阿弥陀佛。
望能胜任者加微信a421114560与我联系
发心传承正法者,功德无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