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讲记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法华经》卷一 序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冕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侯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说佛陀伟大,我们虽然没有出生在佛陀住世的年代,但从佛圣留下的作品上就能看出佛教的精髓:佛陀教育,是世间学问永远不及的。世间人沉溺于名利是非,贪图六尘享受,给自己造下了无量罪业,也给其他众生带来无量痛苦,生生世世泡在苦水当中,佛家叫作苦海无边。我们有能力突破苦海吗?没有佛圣的指道,那个人明白三界是苦海、承认有轮回?没有人知道。既然不知道身处苦海当中,谁还明白有轮回之外的佛圣境界?这一切对凡夫众都是空白。佛陀不说法,众生苦无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遇到佛法是一切众生的大幸,及时用经教规范自己,依教奉行,就能出离三界火宅。
【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首都,频婆娑罗王的国度。佛说《法华》,年岁时近八十高龄,这部经是在王舍城说的。说《法华》之时,频婆娑罗王早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护法者是他的太子阿阇世王。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鹫,是老鹰。灵鹫山四面围绕着王舍城,山上清凉,且很清净,托钵也方便,是大众理想的修学环境。各教的修行众都云集在灵鹫山,因此,这座山很有灵气,山的形象就象老鹰的样子,故名灵鹫山。 佛与1250常随众住在山上,护法神众多,灵鹫山的磁场更好。我们看到,佛陀说法有两个地方最常去:一处是灵鹫山,另一处就是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绝大多数经典都是这两处讲说的。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比丘,译作乞士,是受了大戒的出家男子,比丘前面带个大字,是这些出家人的修行功夫很深,都证阿罗汉果了。这次法会非常殊胜,有一万二千大比丘众参加,这里面就包括了佛的常随弟子1250众。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这是万二千大比丘的真功夫,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作无学,彻底出离轮回了。我们没有证到阿罗汉果,不知道阿罗汉的境界何等样,看看以下几句经文就明白了: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修行功夫保持不住,时进时退,退多进少。诸漏已尽,修行功夫就只进不退了:四果罗汉证得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 无复烦恼,是烦恼习气越来越淡薄。烦恼就是诸苦,欲界众生的三苦八苦,色界众生的坏苦与行苦,无色界众生的行苦,都困扰着每个人。
众生的苦从何来?苦从造恶来,受苦多的众生是他造恶深重,怨不得别人。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的己利,是阿罗汉自度度他,道行在增长,善缘在增多。尽诸有结的这个结,是过去生中所结的怨业。阿罗汉停止了造作诸恶,即便遇到过去生中的怨家债主,他人无论如何伤害阿罗汉,阿罗汉都以德报怨,最终感化了他们,化敌为友。怨业宜解不宜结,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以慈悲智慧解除怨结,这就是尽诸有结,从此以后只结善缘,不结恶缘,转世缘为法缘,将众生度出轮回,成就正果。 心得自在,自在,是无拘无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不受名利是非、五欲六尘的束缚,来去自如,度化众生得心应手,这就是万二千大比丘的学习程度、我们迫切想知道的阿罗汉境界。这个境界不神秘,谁能做到这样,谁就得大自在。佛接着说了出席这次法会的上座弟子,共有二十一位,都是谁呢?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首位是阿若憍陈如、佛的第一得度弟子。阿若憍陈如,译作了本际,是释迦佛座下第一位闻法证得阿罗汉果者。尊者在《法华》一会坐了首位,表佛弟子对佛不弃不离,从始到终跟定佛。从佛初转法轮说四圣谛,到最后说法华,尊者一直在认真听讲,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在《法华》一会,我们看到了,佛说法当中有五千人退席离去,这些人很没有耐心听佛教诲。佛住世当年如是,佛入灭以后的今天,修行人退心者比比皆是。就我本人将近30年的修学历程,亲眼看到了这个现象。具体如何说呢?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法华经》讲记第六集。二0二五年元月二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