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经》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 译
主讲:印正老师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在古印度,佛法问世之前,婆罗门教历史悠久,且为广大民众所承认,属于古印度的传统教派。
而婆罗门贵族,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教育上,都担任着重要职务。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婆罗门的身份非常高贵,这个原因,不但因为他们是上流社会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依教奉行,确实是好人。
那婆罗门教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受大众欢迎?既然一个教派为社会大众所公认,他必定有自己站得主脚的长处。
首先,这个教,是以修善为本,教规是不允许信众做恶的。因为大家都力求修善,婆罗门大众的素质普遍很高,属于上流社会的善心众。古印度的哲学,科学,还有文学,都基于婆罗门教。释迦牟尼佛刚出家苦行学道的时候,所拜的师父,阿兰,迦罗罗,都是婆罗门教出身。两位师父人格高尚,治学严谨,不能说不是好师父。
但婆罗门教的理论方法,最高限度只能修到四空天界。归根结底,还在轮回范围。围绕着这样的理论方法修行,大众的根本烦恼没有解决。四空定,看似空空如也,善恶都停止了,好像境界不错。
但这些修行人忽略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这样的境界下,他失去了继续运作的能力。什么叫做继续运作?就是保持这样的功夫不退转,精益求精,继续向上拓展。他们到这里就停止不前了。婆罗门修行人为什么停止在这里呢?他们错误的认为,四空定就是最完美的修行境界。修来修去,都在轮回范围,大家的知识面,思想境界,生活质量当然比不上佛教。
佛教,是在四空定上做了革命性的突破,冲出了轮回范围,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等等烦恼彻底转成智慧德能了。我们可想而知,不受一切烦恼束缚,那是何等自由自在的境界!
而四空定,被什么束缚了?被空束缚了,着了空。这个要命的着空,与着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着有诚然很烦恼,着空,也不轻松。
脱离现实的日子注定过不长,虽然四空天人寿长八万大劫。四空天人后来的堕落,就是厌烦了空,反过来认为大吃大喝,名闻利养还不错,后悔住在没有人烟的空定天,精神生活太空虚。
他看到欲界的男男女女爱情谈的甜甜蜜蜜,皇帝做的有滋有味,贪着在这里,四空天福随之到头,一个跟头跌回欲界六天。或者,他看到四禅天人的身体潇潇洒洒,可以到各处游乐,衣服华美,相貌端庄,贪在这里,则跌在色界十八天。
另一种情况,他在四空界时间长了,烦恼出来了。什么烦恼呢?天福将近的四空天人,他们的毛病习气都来了:大家聚在一起,也吵架打架,争高论低。
这时,一些自认为思想深刻者,心生嗔恨:我在因地上吃了那么多苦,到头来就修了这个结果!教主都是骗子!嗔恨心一生,天福耗完了,烦恼重重,感得地狱猛火大烧,他在痛苦中堕下地狱,打回原形。
六道轮回就是这样的。生死没有了断,见思烦恼未断,暂时的福报,任是在那一处,都是昙花一现,很快消尽。
我们在中国的文学作品当中,看到天人下凡的故事也不少:织女配牛郎,七仙公主配董永,等等,这都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如果没有故事的原形,谁能编造出来?
七仙公主,织女,都是天福将尽者,情欲冲动,失去了理智,与人间男众婚配。结果呢,触犯了天条,受到了很重的刑罚。还有压在华山下的三圣母,据听说是玉皇大帝的亲妹妹,二郎神君的生身母亲。一念凡情,对我们造成的困惑,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会。
现代大众的一夜情,婚外恋,三角恋,不都是引起社会动乱的因素吗!不但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还给自己带来一身烦恼。
哲学家,说了一句老实话:人,是烦恼的人。他们给人的定义就是,只要是人,就不会拥有快乐,注定你是烦恼的,如果不烦恼,你就不是人了。
那不是人,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把哲学家逼得没有办法,他们说,烦恼的人与快乐的猪,那个更高级?意思就是说,猪是快乐的。猪快乐吗?猪根本就不快乐!从出生的那天开始,就眼看着自己的同类一个个被人杀掉,它快乐得起来吗!
六道众生都是黄莲树下弹琴,苦中作乐!包括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显赫人物,都是一肚子苦水!没有这样烦恼就有那样缺陷!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是人生。
耶舍尊者也罢,舍利弗目建连也罢,既然大家都是轮回众生,就有说不出的烦恼事,遇到佛陀说法,能不如饥似渴的学习吗!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同一时间段接着探讨。阿弥陀佛。
由于鄙人修学程度有限,讲经肯定有不当之处,伏请同修大众多提宝贵意见,让鄙人及时觉悟,当下改过。
《佛说观无量寿经》
第八集
二零二零年七月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