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18集

慧利 2021年6月17日20:22:41
评论
546

视频第一次播放可能缓冲时间稍微有点长,请耐心等待。

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大佛顶首楞严经》

现在我们一起来受持三归 

五戒居士存愿 ,我弟子印正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

皈依僧,净而无染(三遍)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掀开经本我们继续探讨

【即时如来 从胸卍字 涌出宝光 

其光晃昱 有百千色 十方微尘

普佛世界 一时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 

诸如来顶 旋至阿难 及诸大众】

佛圣不说法,凡人永远不知道解决生死问题的正确途径。

在佛陀成就之前,我们看古印度有很多外道,中国也有很多外道。

这些外道他勤修苦练,也希望得到不生不灭,得到了生死得永恒。

但是没有正确的理论方法,大家乱扑乱撞。

在生活上则是冤冤相报,不但将了生死成圣贤的大道,修得非常的蹩脚,经常闹出笑话来。

而且在生活上呢,将眼前的小矛盾小是非,搞的更加复杂。

原因是什么?

原因就是知识贫乏认识短浅,大家都是穷人一个,谁也别笑话谁。

人的学问道德有多深,就看你跟什么人学

跟着外道邪说学习的人。

把自己学到精神失常,成为别人的笑料。

他呢 浑然不觉。

跟圣贤学习呢 ,越学越受大众的尊敬,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我们的今天的榜样,学的是佛陀一个高尚的人,而往生到极乐世界。

我们则一举一动,都学习阿弥陀佛的样子。

此地学习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学习阿弥陀佛,我们能做错事吗?

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说的每一部经,都叫我们断恶修善,主题思想永远如此。

所以圣人说法都有瑞相,其中佛陀说法瑞相最多。

或者天雨妙花

或者天乐奏空 

或者六种震动 等等祥瑞。

这是诸天人们对佛陀说法的肯定与点赞,也是一切诸佛对本佛的支持与拥护。

我们看佛的胸上有一个吉祥符 卍。

这个吉祥符 卍,是印度国的文字。

中国武则天时代,大德高僧们将吉祥符念做万字符。

这个字符是中国的万字。

万 表十全十美  ,表吉祥 妙善 ,和谐永恒 顶天立地,是佛陀三十二贵相的一种。

这个万字吉祥符 卍,佛圣有,普通凡夫没有。

因为我们不够吉祥,我们的道德修养,没有资格标志万字吉祥符。

这是佛从万子符涌出宝光,周遍了其他诸佛国土以后,又回到了现场。

随着阿难尊者的提问,佛放光加持,佛光注照下。

我们的烦恼习气自然会减轻,心静下来 智慧则升起,佛放光注照阿难,还有注照于会大众。

那不是故弄玄虚,是让大家安静下来,佛光是非常吉祥的光明,佛光所到之处,恶的磁场气氛会自然消减,众生的心情会好起来,自觉自愿积德行善,这是佛放光的用意。

佛陀不轻易放光的,放光一定有什么大事。

而众生闻佛说法 道理明白,从此以后断一切恶 修一切善,这是我们眼前所得到的收获。

众人的智慧在佛光的注照下,顿时开启。

表现在什么地方?

表现在佛还没有开口说法,大众对佛所说之法已有领悟,只等佛亲口印证。

阿难尊者请法,他代表一大批人,阿难提出的问题,也是许许多多大众的问题。

我们看经文上所说的

【获妙微密】

阿难请法,希望得到佛陀说法的妙用。

我们看经文

【吾今为汝建大法幢】

意思是法幢高树,解决你的问题。

【亦令十方一切众生 获妙微密】

佛陀说话呢,他不针对是一个人,谁的缘熟 谁就能接受。

而佛陀住世当年,我们看佛不为听经的人少,而放弃说法,也不因为听经的人多,就大肆宣扬,人多 人少 佛都说,都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而我们的人生,难就难在遇不到圣贤,遇不到圣贤,自己的心中的谜团,生死大事 人生多苦,如何能够离苦得乐的问题,永远解不开,而抱憾终身 直到盖棺。

我们看【妙微密】

这微密两个字,听起来是秘密的意思。

其实不然,佛教是显教 没有什么秘密。

是面对着一切有缘大众,开诚布公的。

佛这在这里所说的微密 

微 是细致入微

密 是详尽周全

人人能听懂 人人能接受。

性净明心是什么意思呢?

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要明白,要会做人。

什么叫会做人?

与一切众生只结善缘不结恶缘,这叫着会做人。

会做人不是你的地位混的有多高,不是你的财富猎取了多少,那个与会做人不搭界。

费尽心机 投机取巧,营私结党 得到的身外物,只是暂时是显赫,往后的痛苦。

你不会做人。

会做人,要有福报 要有智慧。

内心诚实 行为端庄,将一切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

在一起境界当中,绝不污染自己。

而是不停的清理自己,污染自己是做恶事。

清理自己 是广行众善,

用佛家的名词术语来说就是将覆盖在自性明珠上的垃圾清除掉,清除了垃圾,我们则智慧当家。

将贪嗔痴转为戒定慧,六尘烦恼转为六通德能,

生生世世在一切境界当中,则事事无碍。

这就是性净明心

我们再看【得清净眼】 

离开色尘的污染,慧眼再观世间百态,就知道何事当为 ,何事不当为,处理问题则八面玲珑,滴水不漏。

【佛接着说  阿难  汝先答我 

见光明拳  此拳光明 因何所有?

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这个问题,佛在前面已经提过一次。

但阿难答复的不尽如意,因为阿难的境界只到那里,他也答不出更妙的。

所以佛还要用同一个问题,勘察阿难,看他经过佛陀详尽的解说,佛光灌顶以后,境界有没有提升。

既然要解决阿难的问题,就要突出问题的所在,让当事人完全露出自己的疑惑。

佛将原话又问阿难说,拳头的问题,身见的问题,是提醒大家的注意力。

佛提问了,阿难如何答复呢。

这是阿难答复佛的第一个问题。

【光明拳因何所有 我实眼观 

五轮指端 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这是阿难的第二个问题

【我实眼观】

是第三个问题

阿难三个问题都答复了

佛开口说

【如来今日实言告汝

诸有智者 要以譬喻  而得开悟

阿难 !譬如我拳 若无我手 

不成我拳 若无汝眼 不成汝见

以汝眼根 例我拳理 其义均否?】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圣贤说法,要用通俗的比喻开示大众,不能一句话说下去半生不熟,让众生接受不了 参不透。

我们在佛经中看到,同一个话题。

佛在翻来覆去的说,同一段话佛在不停的重复,猛的一看显得佛经非常的啰嗦。

但这其实是佛陀的彻底悲心,唯恐大家听不懂。

当年佛说法的现场,佛在上面说,听众在下面听。

我在察言观色,众生听懂了是一个表情,众生听不懂是另一个表情。

遇到众生听不懂的表情出现的时候。

佛就反反复复的重复这段经文,过去没有录音 录像设备,人们听经不容易。

特别是在家众,放下工作 放下家务活,抽出时间来听经。

如果让他半生不熟的离开道场,没有听懂。

佛如何对得起大众呢,所以说佛陀说法不厌其烦。

一切法是因缘合和产生的,缺一个条件都不成立。

所以我们要珍惜人生的每一个缘份,与一切有缘相遇。

都要给对方留一个好印象,都要向对方付出。

付出这个名词,佛家叫做布施。

佛菩萨应化在世上,只说付出 不求回报,更不会伤害对方。

只结善缘 不结恶缘,所以佛菩萨的境界,在生活的历练当中越修越向上,越修越显著。

人生不相逢 动如参与商。

这个参星与商星他永远遇不到一起。

参星升起的时候,这个商星已经隐没了。

而当商星出现在天空的时候,这个参星已经隐没了,这两颗星星一个在黎明,一个在傍晚,永远遇不到一起,用这个比喻人事关系的不停变化。

佛叫我们珍惜人生的每一次缘分。

有的人我们看相处了几年以后,因为工作的调动,种种原因 分开以后,从此成为永别,想再见到 没有机会了。

就算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一旦缘尽,两个人也见不到。

到了四五十岁这个年龄段,我们对人生的悲欢离合,就有很深的感触。

首先呢是自己的父母双亲,以及近支亲属的大众,陆陆续续的离开了你。

而且一去不复返,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伤心,无尽的遗憾。

再接着 自己步入老龄段,周围的同龄人,病的病 亡的亡。

眼睁睁看到自己也日暮途穷,心里非常的难受。

回忆年轻时的过激行为,曾经伤害了多少人,现在后悔还是不后悔?

若是早年就接受圣贤的教育,处处让人一着的话,现在心里宽慰得多。

而当年给别人留的余地太少,处处顶撞,甚至将别人赶尽杀绝,逼向绝路。

回想起来感慨万千,相反的如果我们当初学佛学菩萨,处处让人,被别人留够余地,帮助他  挽救他 成就他。

现在你回想起来心里一定很温暖。

到了我们晚年的时候,要问财富是什么,财富就是善缘。

到了老年的时候,中国老百姓常说,五年 六月 七日 八时,意思是什么呢?

五十岁以后活一年算一年

六十岁以后活一月算一月

七十的时候活一日算一日

八十岁的时候活一个小时,算一个小时。

时间就来得这样紧凑,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处处做的坦坦荡荡,这才叫做大赢家,这才叫做富贵人。

让人回想起你 心存感激,你现在是什么滋味。

而让人想起你,就一肚子的不高兴,甚至对你恨之入骨,你又是什么滋味?

有什么跟人过不去的大事情呢。

何苦为了一点点利益,伤害对方呢。

到老来才知道,世界上最珍贵是忍让 ,是友情 是善缘,

一堆黄土一场梦幻,彼此之间不相逢,想补救当初的遗憾,已经没有机会,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佛与阿难尊者的问答,看似问题很简单,其实当中的深意,绝不是我们看到表面文字,枯燥无味。

要想参透楞严经,我们还要虚心的修行。

专精的念佛,把心定住,才可以深入到佛陀说法的妙处,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

我们每学习一部经,都要有所收获,最低限度要比未学这部经之前,清净一些。

不能看到经是经,佛菩萨是佛菩萨的行为,我是我的行为,佛菩萨的行为不管我的事,这就叫做白学了。

我们再回到经文中来,没有阿难尊者的眼见功能,如来的光明拳虽有若无。

佛陀说法,说的再妙 也没有人听。

阿难纵有再好的见性,如果没有佛陀的光明拳,他现在看到眼前也是两眼空空。

大千世界什么事情都存在,我们看不见,不能说就没有。

见不到的事物 ,是因为因缘不成熟。

所以修行处处要虚心,听佛圣的话,生活态度要保持中立,不能过激。

老一辈的人几乎个个敬天畏地,信佛信菩萨,做任何事情 三思而后行,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看这些大德,他都沐浴斋戒 净手焚香,诚心求诸佛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好结局。

现代人不然,一切用科学数据说话。

科学好不好呢?

但人类对科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在朦胧的状态中。

前几年的权威报告,过不了几年就被后人推翻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而佛陀修证到圆满境界,尽虚空遍法界发生的一切事物,佛陀司空见惯 了如指掌,最为科学的。

是佛教对于世界的成住坏空,众生轮回往返的结论,其他科学至今还是空白。

佛圣是过来人 ,怎么说呢?

有什么证据呢?

我们就说三千年前的古印度,还有三千年前的中国,没有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天文望远镜,宇宙飞船等等高科技。

也没有现代化的CT B超,但佛说种种疾病的起因,说的很高超,跟中国医学不谋而合。

特别是佛陀说的《处胎经》

佛对人体如何形成,神识的解说,比现代医学还要完整。

佛陀对人体种种疾病的起缘形成,最后怎么置人于死地的,都能拿出很巧妙的解决方法。

其中佛陀所说的人生一切病,这个病他的根源就是阴阳二气不调和。

印度人不说阴阳二气,印度人说寒与热。

寒与热失去了均衡,人就得种种病。

与我们祖国医学所说的阴阳二字不谋而合。

释迦牟尼佛不是个学医的,但是他是世间一流的大医王。

佛家的咒语,在古代非常的灵验,

身体有某种疾病,用某种咒语,就能将身体里面堵塞的地方打通,病随之好了,这都是证据。

所以佛圣劝我们断恶修善,我们就听佛圣的话,广结善缘。

善缘 法缘 不厌其多,一切法空 因果不空,到你成佛了 。

你所结的善缘,这些人就是你的拥护者

这里有个生词,其义均否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认为这样完全正确的吗?

阿难说 是的,最低限度弟子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佛告阿难 汝言相类 是义不然  何以故?

如无手人 拳毕竟灭

彼无眼者 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 汝何所见?

彼诸盲人 必来答汝

我今眼前 唯见黑暗 更无他瞩  

以是义观 前尘自暗 见何亏损?】

这段对话呢。

佛从见性功能不生不灭说起,没有眼前要见的事物,见性功能仍然存在。

不会因为佛陀不显示光明拳,见性就没有。

也不会因为阿难不想看佛的光明拳,见性功能就停止工作。

见性功能是主

见与不见是客,见性功能不分古今彼此。

从无始劫到现在,没有离开过我们一毫之远。

佛说这段经文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意思就是 人没有死,自性德能永远存在。

不因为你落在三恶道而减少,也不因为你成就佛果而增多,能量守恒 不多不少。

正在佛在般若心经上所说的,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我们再看大自然界中,有的动物没有双手与双脚,他用他现有的体形照样能生存,动物的体形各不相同,生活习惯也不相同。

但都有各自的生存能力,这就是自性德能起用,在放眼六道,每一道的众生,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说明见闻觉知,自性的四大功能,一切众生都有。

【以是义观 前尘自暗 见何亏损?】

佛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就算双目失明的人,也没有因为他眼睛失去了正常功能,性德就消失。

盲人能看见黑暗,就是他的见性起作用。

我们看到眼前的种种事物,也是见性起作用,只不过他的见性,因为双目失明 见得太少,我们比他见得多一点而已。

而比我们维次高的天人,他见的面积就更大。

到了菩萨阿罗汉,那又超出了天人的功能,到了佛陀的境界,又超出了菩萨阿罗汉的功能。

见性功能没有开发出来,显得特别的小,给人的感觉是自己不如佛。

其实我们跟佛一模一样,没有眼睛,不等于没有见性。

盲人凭着自己的感觉,他也能走路,还不会走错。

他从家里处着拐杖,慢慢摸索到他该去他的地方,又从他该去的地方。

办完事 摸回家里来,这也是自性德能在作用。

【阿难言 诸盲眼前

 惟睹黑暗 云何成见?】

阿难尊者对佛所说的,自性功能不生不灭,还有异义 。

他反问佛说盲人眼前只有黑暗,他有什么见性功能呢,他反驳佛。

但是佛说呢,佛的观点呢 没有改变。

【佛告阿难 诸盲无眼 唯睹黑暗 

与有眼人处于暗室 二黑有别?】

佛针锋相对的驳斥阿难,你说盲人他两眼黑黑,什么都看不到,见性功能在他这里不起作用。

而把一个双目正常的人,关在暗室里面,没有灯光,没有日月光明,他跟盲人所见到的黑,有什么区别呢?

阿难尊者听了佛这样一说,他很有感悟,刚才他说眼睛失明的人,他能看到什么呢?

说得难听一点,狗看星空一片黑。

他知道什么呢,

佛这样一解释,阿难没话说了。

佛说盲人见到黑暗,这就是能见。

只不过他见的境界发生了变化,你不要嘲笑盲人,把你放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你与盲人有什么区别呢?

阿难 千万不要小看每个众生,那怕是蚊虫蚂蚁,都有跟如来一样的德性。

他堕落到如此卑微的地步,那只是他的业报,与自性德能没有关系。

你看到的蚊子蚂蚁,无始劫到现在,你曾经也堕落成这个身形的,只是时差的问题。

你忘记了。

佛接着说,我一再让大众修平等心,因为一切众生跟如来平等,这里面绝没有我添加的意思,事物本来如此。

博地众生都有佛性,就说明眼前的盲人,那是他不善用见性德能,扭曲见性作用,用眼睛造恶业。

贪图美色 心怀不轨,非礼而视 给别人造成烦恼,业报现前所以他眼睛失明,成了盲人。

你也不要因为自己,现在没有受如此恶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不起他 而生骄慢之心,所做不善,别人所受的苦报,你如果不起警惕,恶报迟早会临在你的身上,要当心。

阿难听了佛陀的一席话,茅塞顿开,连忙说 是的 世尊。

明眼人在暗中的遭遇,与盲眼人确实没有区别,弟子我领会了佛的用意,一切行为 朝光明进展就是。

我们再看经文

【阿难!若无眼人 全见前黑

忽得眼光,还于前尘 见种种色 名眼见者

彼暗中人 全见前黑 忽获灯光 亦于前尘

见种种色 应名灯见

若灯见者 灯能有见 自不名灯

又则灯观 何关汝事?是故当知 

灯能显色 如是见者 是眼非灯

眼能显色  如是见性 是心非眼】

佛在这里强调说,真正发挥见性功能,还是心。

我们的自性作用,无眼人(盲人),他眼前的黑暗不是永远的。

换一个身体,或者借助某种药物某种仪器, 让他恢复了视觉,看到眼前种种的物相,也知道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这是红色的,那是绿色的,这个动物 叫什么名字,那个植物 叫什么名字。

谁教会他的,无始劫来他都认识这些个东西,他说不出来。

眼睛如果明亮了,他绝不会比我们任何一个人笨,都能认识。

而处在黑暗当中的人,点亮灯光,他也没有因为关在黑暗里面这一段时间。

就把前面的记忆全部丢了,不记得桌子是什么样的,凳子什么样子的,房子什么形状的,他不至于这样。

灯点亮了 室内明亮了,他能看到种种物相,这是他记忆里本来就有这样的东西,这里面出现很有趣的问题。

在暗室点亮明灯,而看到物相,到底是灯的功能呢?还是他眼睛的功能?

追根问底,灯 也是人类为了照明,而制造出来的工具。没有黑暗就没有灯。

佛法总结的好 ,如是见性 是心非眼,总结的很好 ,法界一切诸相,都是心现识变,灯是心的产物,是心非眼这句经文。

可能很多的同修参不透,明明是眼睛看到的,怎么能说心能看到。

眼看不到呢?

这不符合科学道理,其实 佛已经在前面说了,

没有了日月灯明,我们的眼睛则形同虚设,这不就结了吗?

心性的功能,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且不说佛菩萨在一切境界当中。

慧眼独具 明察秋毫 ,就阿罗汉果位。

六通功能恢复以后,他全身任何一个部位,都有视听等等的功能。

所谓天眼通 天耳通 宿命通 ,他心通 神足通 漏尽通,

六通恢复,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身体包括这一个指头,就有眼耳鼻舌。

其他器官的功能,所以大德高僧外相示现做盲人,示现着聋子,示现着哑巴,他什么都知道。

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得道高僧是位盲人,他很会评论文章,古今的文章他都评的很准,还能说出文章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没有眼睛,我们想他看不到文字,怎么当评论家呢?

但他用的是嗅觉,我们是眼睛看文字,他是鼻子嗅一嗅,用鼻嗅的功能当眼睛用,他是用这样功能。

有些好事之人,就把古代名家的文章,拿来给他品评。

他只要拿过来在鼻子上嗅一嗅,就能说出这篇文章出于哪朝哪代,是谁的作品 ,说每一次都很准,跟眼睛亲眼见到的一样,人们不得不佩服他。

有一部分人怀疑他这个眼睛失明是装出来的,叫专科医生来给他看看,鉴定一下,是不是真的失明了。

医生通过鉴定以后,他眼睛确实失明了,不是假的,说明人家用鼻子嗅的功能判断文章。

人家的六通的功能,最起码也恢复了一部分,他不用眼看,但结果比眼观更为准确,对文章有如此特殊的鉴别能力。

那他对种种人事物,就更不用说了。

谁到他这里来,他老远嗅到气味,就知道来人是圣是凡 有何事 。这就是六通互用,如果没有了眼睛,有没有了鼻子耳朵等等,并不重要。

身体的其他部位,同样能起作用,阿菟楼陀尊者的天眼通,不就是这样嘛。

阿菟楼陀尊者他呢 ,佛讲经说法的时候,他瞌睡多,经常睡不够,被佛说了一顿。

他发奋努力 精进用功,结果呢 把这个眼睛用坏了。

佛陀教他修天眼通,结果他不用这样眼睛,照样能看到事物,比我们看得更深远,这就是天眼通。

天眼通 六根功能的相互运用,我们在睡梦中,也有深切的感受,睡梦当中你跟死了一样。

身体肯本没有动,只有这个意识形态,他支配着整个梦境,

梦中有哭有笑 有吃有喝 ,有玩有乐 有喜又怒 ,鼻子能嗅 舌头能尝,这不是意识一项在支配吗。

所以说佛经充满了智慧,只是我们粗心,没有仔细深入而已,佛身遍一切处,看似无相无形。

当我们求佛求菩萨的时候,每每应验,比现代化的通讯设备都快速。

这里有个生词

【还于前尘】 是什么意思?

前 是眼睛未盲之前,尘 就是一切诸相。

这就是还于前尘,前面见到的,这一次再见到并不陌生,都能认识。

尘 佛把一切物相都概括为尘,因为我们的自性被他污染了,取这个意思。

一切诸相,凡所有相 皆是妄尘。

我们再看经文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

与诸大众 口已默然 心未开悟

犹冀如来 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 伫佛悲诲】

佛说出来的道理没有人能够推翻,合情合理 谁也提不出异义,阿难等众听了觉的很好。

但还有些参不透,大众希望佛陀再往更深处细说。

【犹 是希望

【悲诲 是慈悲教诲

那我们看佛怎么说

【尔时世尊 舒兜罗绵网相光手

开五轮指 诲敕阿难 及诸大众

我初成道 于鹿园中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

及汝四众言:  一切众生 

不成菩提 及阿罗汉 

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汝等当时 

因何开悟 今成圣果?】

佛伸开五指很多人看不出是什么意思。

但并不是佛就没有意思,这个五,就是最初度鹿野苑五比丘。

佛陀讲经说法刚刚开始时候,非常艰难。 

道场 是摩揭陀国的牧场,里面所养的吃不完的野生动物,古人打猎,打多了吃不完就养起来,这是最原始的养殖业。

当时的五比丘还没有成道,就借住在这里修行,总算有个落脚处。

鹿野苑 后世又翻作仙人居,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因为有佛陀说法,五比丘得度 而闻名遐迩,佛随众生的缘,

众生有得度的机会,佛就到众生这里来。

摩揭陀国 频婆娑罗王,请佛留在他的宫中常住,佛陀婉言谢绝

只身来到鹿野苑,为阿若多五比丘等说法

度化他们,

阿若多 就是阿若憍陈如

阿说示(又译马胜)

跋提 十力迦叶

摩诃男拘利

这是佛陀初转法论,跟随佛陀的五比丘。

阿若多就是憍陈如尊者,佛陀第一得度弟子,佛陀当时度五比丘费了很大的功夫,比现在度阿难还要麻烦。

但五位修行人,最终在佛陀的正确引导下,证到了阿罗汉。

佛看着五比丘,又看看在家出家四众弟子说,大家都想证果成佛,可是为什么迟迟连个阿罗汉果都证不了呢?

就是因为客尘烦恼所误,对于客尘烦恼四个字,很多人知道是什么意思。

佛经上的语言文字,那是三千年前大众的热词,到现在其实很难参透。

但不要紧,总还有人能够理解。

客 是不停留,劳苦奔波的意思。

客的心是乱的,他居无定所 到处流浪,偶然寄人篱下,看人家的脸色过日子,但也不长久。

这就是我们到处流浪的烦恼心,一会贪色 一会贪名,求这样求那样,没有安定的时候。

走到哪里污染到哪里,越陷越深,这也是五比丘,未成阿罗汉果之前的状态。

佛问五比丘 

【汝等当时 因何开悟  今成圣果?】

这是佛让修出成绩的人,向阿难等众报告经验,看似非常困难的修行道路,五比丘是过来人,他们站起来说话,更有力量。

那五比丘说了什么呢?

今天时间到了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