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九
【又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 ,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 ,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不如理如法的修行、健康的生活、健康的用功,走火入魔最后闹出人命的事屡见不鲜!近年,有不少修行人辟谷,多少天不吃饭。这到底能修出什么功夫?为此,我亲自见证了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修行辟谷,看他到底有什么收获。
这位老师父是修密宗的,他经常辟谷。本来身体就缺乏营养,行动不便,饿了七天以后,他精疲力尽,走路更加艰难。仔细观察他,他的烦恼习气一点都没改。我就问他:你辟谷的意图是什么?他说不清楚。自己都搞不清楚,就盲目的跟着人家蛮干,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说他中了邪,这倒很恰当!
我们看看佛陀住世当年,大众正常的托钵吃饭,佛没有让大众不吃饭。佛家的过午不食,还有不吃早饭,仅仅日中一食,这绝没有迷信!原因是早、晚到人家托钵很不方便,影响人家的正常生活。中午吃一餐过得去就算了。无谓的苦行增长不了道力,反倒添烦恼!身体吃亏得病,这不是烦恼是什么?但有些人为了标榜自己,故意显奇显异。
【或时日餐一麻一麦,】这是他效法悉达多太子当年的行持,但他模仿错了。佛当年一麻一麦,那是地方上遭了灾,人民没有吃的,佛也不好意思向人家托钵。这个一麻一麦,不是一粒芝麻一颗麦。而是随缘吃点麻麦做成的粗饭食,顶饿就行。魔呢?就让弟子含一粒芝麻,或者一粒麦,将这当作一天的营养补给。
长期靠吃药草不进饮食,或者就靠一粒芝麻一粒麦,我们想着这个人应该很瘦,但魔的把戏演的很好:【其形肥充 ,魔力持故。】这些修苦行的人体硕肥胖,甚至还满面红光,这可能吗?跟演员上台唱戏一样,化妆术!七十岁老太扮少女!下了妆,打回原形,老太婆就是老太婆,她不是少女!
【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这是师父对待徒众。魔,贪嗔痴三毒俱全,他装佛装不象!只这一点,明白人就看出他不是正路货。善知识教育子弟,有打骂的,但那是万不得已、而且是在没人的地方,尊众徒弟。魔则不然,为一点小事,不避众人,将徒弟往死整!不避讥嫌,是伤害了徒众的自尊心,让人家看不起这个徒弟。弟子一时想不开,自杀的都有。
【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 经常宝藏宝藏的,那是修行人淡泊清净的境界呢!释迦摩尼祖师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将到手的富贵舍弃了,就是给我们表演:不要被世间的权位与财富污染!那有师父整天教徒弟挖宝之事?这不是标准的邪魔是什么?
而说十方圣贤潜匿之处,这则是众魔联手祸害人间!他所说的圣贤,是他的同党。【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这是听他说某地某人是潜佛潜菩萨,人们就去拜访,果然见到个奇异之人。人就是人,奇异什么呢?我们不看别的,就看佛门古今大德:生活节俭,道德高尚。给前来请法的信众,说的都是温良恭俭让的老实话,劝大众断杀盗淫妄,五戒修身,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有不着边际的说些神神怪怪的事情呢?
而这个奇异之人,他就说些神话故事什么的,用这些吸引信徒。自己也严重脱离正常生活:不吃不睡,让人称赞他的伟大!这些魔怪严重破坏了正法!本来大众念佛念得很精进,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经他这样一搅闹,很多人都退心跟着他走了。这个因果他背不起、无间地狱堕定了!这是什么来头的魔怪?
【此名山林 ,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佛给我们揭了他们的老底:深山老林,鬼怪附在老树上,千年修炼,成精了!这是一种魔;另一种就是土地城隍,违反天规,助魔为虐;还有一种魔,就是山川鬼神。主管大山大江大海,亵渎职责,暗通魔王,为害人间。土地城隍川岳鬼神都很富有,他们确实有很多宝藏。这些妖魔鬼怪的本事不小!因为他们的靠山是天魔!
【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承事者,即魔的徒众。佛教弟子断杀盗淫妄,魔则鼓励杀盗淫妄!与佛唱对台戏。邪师的所谓僧团乌烟瘴气:同性恋、男女淫乱、几乎是家常便饭、公开的秘密。
【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这是邪师团体中一类比较清高的人。他也很精进,但法门选择错了。所修行的是高难度的自力法门,自己根本扛不动。又听了邪师的邪说,吃草、学牛耕田,勤苦修行。结果是烦恼不但没有减轻,反倒越来越重:好好的人住牛圈吃草,跟畜牲一样了。无定行事,是他时而象人,时而象畜。喜怒无常,情绪不稳。
【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我们再说那个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的修行人,现在修的怎么样了?宿命通不但没有得到,还将原来的家底丢光了!跟着邪师杀盗淫妄,成了佛门的罪人!邪魔被天魔招回邀功请赏,苦了被附体的这个人与他的众弟子!触犯国家法律,为害地方,轻者坐牢,重者砍头!死堕无间地狱。《楞严经》讲记第六0四集,二0二三年十月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