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16集

慧利 2024年8月16日09:29:52
评论
129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的有想,是针对无想而说的。无想,即色界无想天,这个无想是反义词,即沉空滞寂,什么都不作为,修到无想天的人将这个境界当作修行最高的佛果位,他停留在这里不上进了,定功仅有五百大劫,五百大劫定功消失,直接下堕,绝大多数堕下无间地狱。为什么无想天人的下场如此悲惨呢?他误解了佛家的空理,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当作成佛,误导了众多的修行者!佛是这样的吗?
我们看看释迦佛一生的行持,讲经说法一直到生命结束,那是坐着不动的泥塑木雕呢!冷酷无情不是业尽情空,沉空滞寂不是心地清净,要高度警惕,不落在无想定。这种所谓的定功注定持久不了,烦恼习气未转成智慧,还是凡夫一个!佛家的空慧学,是让学人将一切负面的思想行为转正过来,转为正面的,这是正确的修行态度。从凡夫到等觉菩萨,佛都教我们严持戒律,端正身心,纠错向正,完善品德。应如是降伏其心,意思就在这里。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看看那位菩萨不是立足现实认真负责的忘我工作?四十一位学人,从下到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扎实实。善才学习的就是前辈们这种精神,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思想境界就完善一分。关于修行,不学佛的人都知道学好样子,不学坏样子,诚实勤劳的人,是人人喜欢的。而沉空滞寂、无想天这类修行人,用我们这里的话说,就是怪人、懒人、脱离现实的人,谁承认他是佛呢!
我们再参考《楞严经》上一段经文:【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 ;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从这里看到,无想天人没有再继续向上修学,将自己毁灭在这里。
与无想天不同的有想,我们就能推测到,是广果天等继续修学上进的诸天大众:人家或者一步到位证到三果位,上升到五不还天,或者上进到四空界,虽然成就慢,但最终也证到阿罗汉果位,这是有想的意思。有想就是有理智,精进不息。【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是举棋不定、打擦边球的一类修行人,他们虽然突破了色界天,修到了四空界,但实际没有成绩,是个普通的四空天人、轮回众生,跟上面的无想天人相比较,差别在于他们的寿长福大。
四空天人的寿长,上面已经探讨过了,最高处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人寿八万大劫,下面的三层分别是一万大劫,二万大劫,六万大劫。比之五百劫寿长的无想天人就多出点福报而已。这些大众也认为自己成佛了,但他的的智慧德能比个初果罗汉都不如!非想非非想就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他们的四空定消失以后也免不了下堕。六道当中,四空界是顶层,修到这里,非想非非想,思想意识已经出问题了:他们同样将这种境界当作佛境界,目空一切,不思进取,与无想天人异曲同工,最终的结果是前功尽弃,堕落下来继续轮回。
三界当中,佛都示现作同类身度化有缘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则显何身而为说法。【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佛度化大众的心愿。无余涅槃的无余,是无烦恼,也无烦恼习气,成究竟佛果。灭度的灭,是灭烦恼,增智慧,度是度脱,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经文让人无法理解:佛不说法,众生就不觉悟,就得度不了,佛如何说实无众生得灭度、将自己度化众生的功德一笔勾销?这就是舍干净了、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彻底断除了名利是非以后的无尘染境界。
佛说法恒顺众生,众生需要浅说,佛就说浅,而众生需要深说,佛就说深。那怕这个众生从无始劫到现在,今生今世刚刚萌生出善念,佛都及时培养他,让他如若游丝一样的善心、善行慢慢生根发芽。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个话题,我们不但看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度化无量众生成佛了,学过《地藏经》的同修再看看地藏菩萨度众之多,用释迦佛的话说,他以佛眼观看,还要好好数一数。可见每尊佛度化的众生之多都无法计算。具体如何说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十六集,二0二四年八月十一日。

历史上的今天
8月
16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