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圣断了妄想、分别、执着三大烦恼,如同大圆镜,不落痕迹。我们看看镜子:有人用它,它如实的将本人的真实面目照映清楚,我们脸上有污渍,照镜发现以后及时清理;不用它,它清静无为,空空如也,佛的智慧就是这样的,度众生亦复如是,功成不居,不受名利是非的困扰,这种境界,就是佛的圆满回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他人毁谤我,我不落印象,他人赞叹我,同样不落印象,赞毁平等,恩怨如一。心态,就应该保持这样,这是真正的修行功夫。没有如此博大的胸怀,佛如何能度得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修行人不拓开胸次,海纳百川,逆来顺受,学佛就是一句空话。心胸越大境界越宽广,往前的道路越顺畅、普天之下皆善缘。生活中很多矛盾是非,有智慧的人一个笑容就化开了,而缺乏智慧德能的人,剑拔弩张,将平平淡淡的小事搞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会笑是好事,而怒到发指能笑得出的人,他一定能在名利当前看得淡。
正因为释迦佛不执着一切相,邪魔外道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邪魔外道毁灭修行人,看家本领就是用财色名利诱惑他,佛圣心里没有名利是非等烦恼,在菩提路上运用自如,永远不败,正所谓春风大度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释迦佛入灭3000年了,人们进了寺院,都自觉自愿的拜倒在佛陀圣像之下,以最恭敬的礼节朝拜佛,就是尊崇佛圣只说付出不求回报的大无畏精神。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佛圣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的湛然胸次,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眼看三途六道、一切众生都是佛。在佛眼中,没有佛与众生的对立,也没有其他对立,如果有对立就有烦恼,就达不到佛果位。禅宗六祖能大师的境界很令人钦佩,能大师有句名言留给后学:若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这个不见世间过,与释迦佛在这里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是一个意思。既然不见世间过,就说明六祖眼中没有一个恶人,都是善人,这是修行的高级境界,高级享受,心中永远没有怨恨恼怒烦,过着高质量的好日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亦复如是,只取人长,不见人短,参访圆满五十三位善知识,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他往生极乐世界去,在极乐世界刹那间回归常寂光净土,成佛了。
佛的平等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就有善巧方便开发众生的善根,培养众生的福德,清净心中常生智慧,佛圣遇到任何境界波澜不惊,如同平静的水面照见蓝天白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烦恼相。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道众生由业力驱使,变现出来的诸相是虚妄相,佛相是真的还是虚妄?同样是虚妄:应众生心变现出佛相,度完众生,我们看看释迦祖师,对这个世界毫无留恋,说走就走。
佛度人天众生示现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度化其他道众生则示现作他们的同类身。观音菩萨度化鬼道众生示现作青面獠牙的鬼相,我们叫作焦面大士。度畜牲道众生,释迦祖师为救度一群鹿,示现作鹿王。出驴胎钻马腹,下地狱,佛菩萨就这样度恶道众生,不分别, 不执着,更不歧视作恶受报者。【何以故?】是佛说他化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后,须菩提大惑不解:释迦佛讲经说法度化大众,包括我须菩提,要不是佛陀开导我放下名利是非,我现在还在处在极度痛苦当中,分明是佛救度了我,佛怎么说自己没有度一个众生呢!
他心里有这个疑惑,佛看出来了,劝他破除度生相,不要口口声声将度众生挂在口上。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染,行为举止就无不在度众生。而自己本来就有烦恼,所作所为皆不清净,还说度众生,那就成笑话了。须菩提的修行程度显然有限,他当然无法参透这句话,佛就耐心的对他说离相的道理。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体如何解说?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十七集,二0二四年八月十二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