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19集

慧利 2024年8月16日09:30:51
评论
129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四品经文,是佛对第三品经文的深说,劝修行众看破、放下,不被诸相污染,更不被名利污染。被众生相污染了诚然不好,被佛像污染了同样是烦恼,离一切相,即不执着、不分别、不妄想。包括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回归常寂光净土以后,一切相都灭了,常寂光净土就是成佛境界,佛境界当中一法不立。正因为佛境界没有了诸相的污染,佛能变现一切诸相,无拘无束,随缘自在,这是修行的硬功夫。
凡夫众被六尘烦恼束缚着不得自由,很痛苦也很无奈,纵然生在天上也不出轮回范围。无求的佛圣心量海阔天空,有求的凡心不过方寸。三千年前,佛陀在印度所说的真理,中国的古圣先贤也说同样的宗旨教化座下弟子。圣贤教育是反复实践出来的正确理论与方法,任何善行都是福德的积累,而一切恶行,都在折扣当人的智慧与福报。妙行无住分,妙行,是善巧方便,运用自如,广行菩萨道;无住,即不贪恋名利富贵与一切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句经文,佛就说到底了。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只说付出,不求回报,本来就应该这样。应无所住即是舍尽贪心,贪心,是修行道路上的大障碍,那怕一点点,都障碍菩萨进升佛果位。我们经常所说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这品生相无明是什么?就是他度化众生以后,多少还有点成就感,为度化众生出离了苦难而感到自豪。这在世间法够不上恶,但却表现了菩萨心地不完全清净。
释迦说法三百余会,讲经四十九年,佛实话实说,自己没有度众生,也没有说法,所说的一切,只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借着缘熟众生复述了古佛的说教而已。如果众生得度的缘不熟,纵有古佛的成功说教,释迦佛也无法运用讲说,人家不听,起反感,佛就度不了这个众生,佛明确的说,度众生的是众生自己,这话有道理,佛不居功。
行于布施,布施,就是施舍,付出。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菩萨成佛的根本。佛将布施列置在第一位,让我们舍掉贪吝,贪为苦本。布施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是解决他人的生存问题,这个人,或者其他动物困难到吃不起饭,快饿死了,自己有能力就必须帮他度过难关,给他吃的,救他一命。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个功德很大:财布施得富有。
阿㝹楼陀尊者,在因地上是位农夫。某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饿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尊者家里也没有什么粮食了,吃不饱,他还要从事沉重的体力活。仅有的一点粗米饭,妻子儿女舍不得吃饱,留给干重活的阿㝹楼陀带到地里去吃。干了大半天活,饥肠辘辘的阿㝹楼陀正准备吃饭,这时候来了个出家人向他托钵,对他说,自己托钵好多天都没有化到缘,饿很久了,再要化不到饭就得饿死。
阿㝹楼陀虽然很饿,但得知这位出家人比自己更饿,就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饭供养了出家人。出家人吃饱以后,给尊者回向了,也显了真相:是位辟支佛。辟支佛告诉尊者,因为他舍己为人,慷慨大方,他将生生世世不受饥寒,得大富贵。尊者将信将疑,辟支佛就化作清风不见了。这时,一只兔子跑过来,绕着尊者转来转去。尊者心地慈悲,不忍心杀兔子吃兔肉,就没有动恶念。可兔子跳上他的肩膀以后就不动了,仔细一看,变成了金兔。
尊者还是不忍心杀它,试着刮下一些金兔毛,但很快的,刮掉的地方又长起来,他大喜过望,赶紧将刮下的金丝换了一些粮食,全村人都吃上了饱饭,没有出去流浪讨饭客死在他乡。果然,尊者从此以后生生世世出生在王候将相富贵之家,这辈子也不例外,生在斛饭王家,是释迦佛的堂弟。还有一则故事,那是现代人亲自经历的。有一位大富豪在他的回忆录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很真切,他为此经常劝子弟与员工广行布施,帮助贫困人,这是修大福德的好机会。因为他亲自见证并体会到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接着探讨,阿弥陀佛。《金刚经》讲记第十九集,二0二四年八月十四日。

历史上的今天
8月
16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